首页 >>  正文

七十四八十三阎王不请自己去

来源:baiyundou.net   日期:2024-07-07

“叮铃铃......”

韶山滴水洞值班室里的专线电话响了起来,一直守候在旁的工作人员廖时禹立即拿起听筒,似乎早已期盼多时。

电话那头,传来了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严肃的声音:“请你们准备一下,我将在明天来滴水洞检查工作。”

张平化顿了顿,又说道:“中央安排毛主席于9月15日回韶山,准备在滴水洞调养一段时间,这是根据主席的愿望做出的安排。因此,希望你们以最充分扎实的准备迎接主席的到来。”

“请张书记放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廖时禹在电话里激动地表态道。

这一天,是1976年9月8日。

毛主席能再次回到韶山,无疑是滴水洞所有工作人员一直以来的心愿。此时,距离他上一次回乡已过去了整整十年。

但到了当天晚上,廖时禹又接到了张平化的电话,表示明天不过来检查了。廖时禹放下电话,心里有些疑惑,难道说主席不回来了?

第二天,即从北京传来了毛主席逝世的消息,滴水洞上下的工作人员们听到这一噩耗,震惊不已,忍不住失声痛哭......

思乡情重

1976年1月30日,农历除夕之夜。

严冬时节的北京街头寒风彻骨,落叶萧瑟,路上鲜有行人。

中南海游泳池毛主席的住所,笼罩在一片昏黄的路灯光线下,显得孤寂而清冷。

没有亲人的陪伴,也没有客人的到来,已是重病缠身的毛主席侧卧在床上,勉强吃了几口他最喜爱的武昌鱼和米饭。此时,除了行走必须要人搀扶外,他连基本的吞咽都已十分困难,只能靠工作人员一勺一勺地喂。

之后,他被搀扶到沙发上休息,但坐了一会就已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看着陪伴在他身边的几名工作人员,毛主席想到他们因为工作而不能与家人团聚,就让他们拿些鞭炮到外面去放,还说道:“你们年轻人也需要过节。”

过了这个春节,毛泽东就将步入自己壮阔人生的第83个年头。

中国有句古话:73、84,阎王不请自己去。在传统观念中,这两个年龄相当于两道很难翻过的坎,当然这只是一种迷信的说法。

对于死亡,一生经历过无数艰难险阻,见惯了革命大风大浪的毛泽东,是一种豁达和超脱的态度。建国后,他在领导干部火化倡议书上第一个签字,并曾多次表示,自己死后就把骨灰撒到江河里面喂鱼,重新回归大自然。

但中国同时有句俗语:落叶归根。对于乡土观念浓重的中国人而言,乡愁是一种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里的情愫。

无论身处何处,无论身居何位,每当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思乡之情总会愈发强烈,似乎只有回到了故乡,才能找到心灵的归宿,才能实现人生的圆满。

在晚年毛泽东的身上,这种表现尤为明显。这位从韶山冲走出的“湖南伢子”,终其一生都说着一口地道的湖南方言,饮食方面始终保持着爱吃辣的地方习惯。

在人生的最后那两年,毛泽东多次对身边的人提起,想再回到故乡韶山看一看,但考虑到他日渐恶化的健康状况,中央为了稳妥起见,并未同意他的要求。

不仅是身体机能方面的衰老,毛泽东的精神似乎也变得敏感而脆弱,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曾罕见地出现了多次痛哭。

有一次,毛泽东让机要秘书张玉凤给他诵读《枯树赋》,这首辞赋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庾信所作,主要抒写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己身世命运的感伤。

张玉凤一字一句地缓慢读着,毛泽东闭上了眼睛,似乎沉浸在对故乡和往事的追忆中。张玉凤读完后,毛泽东又用自己微弱的声音,饱含感情地背诵起了这首辞赋的全文。

“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当背到结尾处时,毛泽东的神情变得沉重而悲凉,忍不住地开始哭泣起来。

之所以会有如此表现,一方面是因为当时严峻的政治现实环境,加上老战友周恩来、朱德相继辞世,“四人帮”乘机作祟,病重的毛泽东借此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强烈忧患。

另一方面,他的心头已被越来越强烈的思乡之情所萦绕,这种情绪中还夹杂着对逝去亲人的深深怀念。他上一次吟诵起《枯树赋》,还是二十五年前,那时他的爱子毛岸英刚刚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不久。

正是在这种忧虑、孤独、凄凉的晚年心境驱使下,毛泽东才萌发了落叶归根、终老故土的想法,那里对于他而言,就是最后的情感依附和精神归属。

秘密回乡

1976年1月16日,华国锋接到了毛泽东秘书的电话,说主席的“思乡病”越来越严重了,想回到韶山看一看。

华国锋深知,主席的身体已经不起长途旅行的折腾,且当时的北京正处于政治交接的关键节点,需要主席的坐镇,以稳定人心和大局。

但为了慰藉老人家的思乡之情,他经过审慎思考后,一方面让湖南省委做好迎接主席回湖南的接待准备,另一方面命湖南省湘剧团尽快排练主席喜欢的剧目,拍成录像片送往北京,以消解他的思乡愁绪。

但是,毛泽东最喜欢的湘剧演员左大玢当时正在南京治疗嗓子,一时无法抽身。为此,湖南方面一天内两次急电南京,要求左大玢火速回到长沙,接受特殊使命。

左大玢接电后,立即以最快的速度登上返程的火车,一下车就直奔“蓉园”,此时中央电视台的设备齐全的摄像专车早已等候多时。

湘剧演员左大玢

几天以后,紧急录制的湘剧演出样片被送到北京,看着银幕上家乡剧团的表演,听着那熟悉的湘音唱腔,毛泽东的脸上露出了难得的笑容,也再一次勾起了他对韶山一草一木的回忆和思念......

建国初,由于国事繁忙,毛泽东委托儿子毛岸英代其回乡看望家乡父老,并特意嘱咐儿子,去往韶山冲的山路崎岖,如果骑马的话,一定要在距离家乡30里远的银田寺下马,步行回乡,以表示对家乡亲族长老的尊重。

1959年6月25日,毛泽东终于回到了阔别了32年的韶山,望着家乡沧海桑田般的变化,他不胜感慨,写下了著名的《七律·到韶山》。

第二天一大早,毛泽东就起身赶往山上父母的墓地,没有鲜花,他就随手摘下树上的松枝,将它们编织成花环,放到了父母的墓前,并喃喃地说道:“前人辛苦,后人幸福。”

随后,毛泽东又回到了老屋——上屋场,他伫立在屋前的池塘边,望着几十年仍未变样的老屋,似乎又回到了童年时光。

在之后的行程里,毛泽东还分别前往族中长老和乡邻家中拜访,他对随行的警卫人员说:“我到各户家中随便走走,你们可以各自行动,他们都是我的邻居,绝对不要担心有什么意外。”

毛主席在韶山

最后,毛泽东来到韶山水库游了一次泳,也正是在这过程中,他对随行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周小舟说:“小舟,我看那个地方倒挺安静啊,我退休以后,你们在那为我搭个‘茅棚’如何?”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指向韶河上游的滴水洞方向。

这是毛泽东一个朴素的想法,他准备退休以后“告老还乡”,在家乡颐养天年,但他又不愿惊扰乡亲们,更不愿大兴土木建造房屋,所以便提出了在僻静的滴水洞盖一个“茅棚”的想法。

毛泽东离开韶山后,湖南省委立即召开会议,专题研究了这一事宜。周小舟等人一致认为,既要满足主席的愿望,同时也不能违背他崇尚简朴的思想。

于是,从第二年开始,当地开始在滴水洞营建为主席归乡所住的居所。但在之后的岁月里,毛泽东只在这里住过一次。

那是1966年夏天,毛泽东离开了火热的北京,再次回到了故乡韶山,但这一次却是一次“秘密行动”,没有惊动当地的父老乡亲。在滴水洞,毛泽东前后住了近半个月时间。在这些日子里,他深居简出,除了审阅文件,就是静静地思考着国内外的重要问题,偶尔也会到附近的乡间田野里走一走。

离开韶山前,毛泽东心中仍然有着很多不舍和眷念。他用浓重的湖南乡音对提醒他上车的工作人员说:“你们先走吧,我还要坐下哒!”

工作人员们理解他的这种情感,便守在一旁默默地等待着,毛泽东坐在那里,望向远处故乡的山川田园,再一次陷入了遐思。

过了许久,他才起身同随行人员一一握手,并对滴水洞管理员廖时禹说道:“小廖,你要把这房子看好,我还会再回来的。”

当时在场的人谁也不会想到,这就是主席的最后一次回乡。

临终遗憾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7.8级的强烈地震,北京也震感强烈。拥有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唐山一夜间被夷为一片废墟,人民生命财产蒙受了重大损失。

这时,毛泽东的生命已走到了最后时刻,长时间处在昏迷半昏迷状态,靠鼻饲生活,但他清醒时仍十分关心唐山震情。

他身边的医疗组成员、神经病学和老年医学专家王新德回忆道:“送来的地震情况汇报,主席不顾个人病重,都要亲自过目。这场地震伤亡达二十四万多人,其他的损失难以估量。当秘书报告地震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后,主席哭了,而且是嚎啕大哭。”

几天以后,病重的毛泽东见到了大女儿李敏,他用已经含糊不清的声音吃力地问道:“娇娇,你怎么不来看我?”

望着苍老憔悴的父亲,李敏忍不住痛哭失声,她对父亲诉说了自己不能经常前来看望的特殊原因,毛泽东听了后也感到很伤心。

也正是在这时,毛泽东的心底再次产生了想回到故乡的强烈愿望,于是他对华国锋等人提出:想要回到韶山滴水洞休养。

华国锋心里明白,主席已自知时日无多,他想用这种方式实现“落叶归根”的夙愿。

但当时唐山的余震未消,主席的身体也经不起长途颠簸,万一出了差错无法向全国人民交代。所以,为了安全起见,中央暂未同意这一要求。

毛主席在韶山

尽管如此,华国锋仍做了两手准备,他安排专机在北京和长沙两地之间反复飞行,以模拟出最佳的飞行路线和时间,保证主席回乡之路的万无一失。

到了8月底,经过多次试飞以后,专机已掌握了精确的飞行数据,并能确保起飞降落引起的震动,不会对主席的身体造成任何影响。考虑到这种情况,中央决定用专机护送主席回乡休养,时间暂定在9月15日。

为此,湖南省委指示滴水洞方面精心做好接待准备。接到这一消息后,滴水洞的工作人员们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忙碌,他们将滴水洞的里里外外打扫得一尘不染,新引进的空调机也已安装调试完毕,再不必像十年前主席那次回乡需要用冰块消暑了。

滴水洞的专线电话,有工作人员24小时全天候值班。

韶山当地的政府,也安排韶山小学的孩子们做好了欢迎仪式的准备。

此时的他们,并不知道毛主席的生命已经到了最后的弥留阶段。

9月8日,毛主席的病情急转直下,好几次出现了昏迷和休克的情况。

当天晚上,人民大会堂灯火通明,华国锋等领导人彻夜未眠。

9月9日零时10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那一刻山河垂泪、日月同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在离乡求学时,立下了这一首铮铮誓言。

最终,他没有辜负父母和家乡父老的殷切期望,带领着中国人民翻过了三座大山,彻底摆脱了苦难深重的屈辱历史,开天辟地建立了新中国,他的心也始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没能落叶归根,成为了毛主席未竟的心愿。但某种意义上说,毛主席不仅属于韶山,也属于全中国人民,无论归于何处,都是他的故土。

","gnid":"9191d9f4d84150844","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610","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f20d60ee7fd2982b.jpg","width":"858"},{"desc":"","height":"521","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b042ed388f20e4a2.jpg","width":"500"},{"desc":"","height":"547","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46964c2ec8ac966a.jpg","width":"655"},{"desc":"","height":"642","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81a7442010e5afd6.jpg","width":"548"},{"desc":"","height":"294","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1d9dcc2f09d1fe88.jpg","width":"363"},{"desc":"","height":"625","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d428e7b89a5b98ed.jpg","width":"857"},{"desc":"","height":"830","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47d2475a14796931.jpg","width":"624"},{"desc":"","height":"383","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ad8c5c4612606364.jpg","width":"640"},{"desc":"","height":"349","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78cdd0b213055daf.jpg","width":"450"},{"desc":"","height":"572","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01e8060d83c866f8.jpg","width":"500"},{"desc":"","height":"400","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9db3ef068eebf253.jpg","width":"550"}]}],"original":0,"pat":"art_src_0,fts0,sts0","powerby":"hbase","pub_time":1678292460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283d978ef9e31173ab283fcbde3eb8f6","redirect":0,"rptid":"29a0bf2255f2eac4","rss_ext":[],"s":"t","src":"朝夕说史","tag":[{"clk":"khistory_1:左大玢","k":"左大玢","u":""}],"title":"1976年,毛主席回韶山的愿望为何未能实现?背后有何隐情

左空倩4306脑筋急转弯'阎王不请自己去'的两个年龄是多大 -
简邓裕14799291991 ______ 展开全部73、84,这是两个让老年人忌讳的数字,有些老人一到73岁和84岁的时候特别害怕,认为这两个年龄是个“坎”,容易死亡,有这种想法的老人主要是受到“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一迷信说法的影响.

左空倩4306七十三、八十四究竟是不是老年人的一道坎?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
简邓裕14799291991 ______ 其实没有道理.中国自古遵循儒家文化,孔子是73岁去世,孟子是 84岁去世,古代,这都是长寿啊!他们都是儒家的代表和鼻祖,都没有闯过73,孟子闯过了73,没有闯过84.所以,人们认为73,84是人生的砍.

左空倩430673 ,84岁是坎儿?为啥这么说? -
简邓裕14799291991 ______ 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只是民间流传,, 因为孔子是73岁死的,孟子是84岁死的,“圣人都熬不过,估计凡人就更不行了”,于是有了这话,后面还有一句“阎王不接自己去”.

左空倩430673岁和84岁是人的关卡吗? -
简邓裕14799291991 ______ 与圣人有关,不关旁人事! 一般人多看看身边50多至65岁所发生的一切就明白了. 人无百岁死常担千岁忧!活多大是多啊!知足吧!

左空倩4306俗话说74.83是什么意思 -
简邓裕14799291991 ______ 73.84吧应该,73.84阎王不叫自己去,这是人的两个凶年,容易死,其实根本没有道理,是因为孔子和孟子分别活了这两个年龄,人们就是说两大圣人都没活过的这两年所以就称凶年.

左空倩4306为什么老人总说人到了一定岁数就是一个坎?过了这个坎就可以多活几十年? -
简邓裕14799291991 ______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相信73、84是老人的“忌年”.那么,“七十三、八十四”这两个年龄数字是怎么来的呢?这是由于孔子和孟子的寿命为73和84,古人把这个年龄定为“忌年”.说什么圣人都容易在这个年龄死去,何况一般的老百...

左空倩4306用什么心态对待人生73、84的两个坎? -
简邓裕14799291991 ______ 历史典故: 73岁和84岁是我国古代两个“圣人”归天的虚龄.春秋时期的“孔圣人”孔丘活了72岁(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战国时期“亚圣”孟轲活了83岁(公元前372~公元前289) 为何说是坎: 孔子73虚岁时去世,孟子84虚岁时去世,...

左空倩4306关于七十三、八十四的问题
简邓裕14799291991 ______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能过七十三,难过八十四",这种说法,使一些老年人产生思想负担,把七十三和八十四当成两"道难"关. 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呢?据记载,孔子活了七十三岁(公元前551----前479).孟子活了八十四岁(公元前371----前289)(均虚岁).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孟子被尊称为亚圣,一些人认为,圣贤之人在这个岁数上都死了,一般人就很难超过,所以慢慢就形成了上面的说法.时间长了,人们忘了它的由来,便认为七十三,八十四是老年人的"关口"和"门槛".其实,知道了原由,也就自然觉得这种说法是毫无科学根据的了.

左空倩430673,84,阎王不找自已去是什么意思 -
简邓裕14799291991 ______ 您好 就是指的人一般很难活到这个岁数,到了这个岁数差不多身体就不行了.

(编辑:自媒体)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白云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