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不豫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来源:baiyundou.net   日期:2024-08-16

明代思想家李贽(李卓吾)写了一副很有名的对联: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千古名相诸葛亮之所以表现得十分谨慎,是因为他接手的蜀汉(季汉)正是危急存亡之秋:夷陵兵败,刘备驾崩,四方将军全部陨落,能打的将军也就剩下赵云和魏延,“国舅吴懿”必须防范,顾命大臣李严也不太可信,稍有不慎,就可能朝野全乱,步了袁绍的后尘。

《三国演义》说“诸葛亮安居平五路”时“令马超紧守西平关,伏四路奇兵,每日交换,以兵拒之”,那纯属虚构——马超已经于章武二年病逝,临死前还给刘备上过遗表,黄忠死的更早,连刘备的登基大典都没赶上参加。

孙刘联盟在刘备活着的时候恢复,刘备当时答应孙权的求和,也是大有深意,甚至可以说是“不怀好意(在东吴看来)”,于是有人分析当年的军事态势后,对诸葛亮的谨慎持否定态度:在章武二年到三年之间,蜀汉明明有一次重挫孙权收复荆州进取中原兴复汉室的大好机会,他为什么放弃了?

熟读三国正史而非演义小说的读者诸君当然知道,魏曹丕吴孙权趁着刘备驾崩而五路伐属的事情根本就不存在,在章武二年的年底,孙刘联盟就已经在刘备的允许下恢复,章武二年到三年间,曹魏和孙吴打得很激烈,蜀汉一直在作壁上观。

孙权是一个朝魏暮蜀的投机分子,窃取荆州后,知道刘备不肯善罢甘休,就一方面向曹丕求援,一方面向刘备求和:“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章武元年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陆逊并不是东吴被打得没犯法的时候才挂帅出征,在章武元年秋七月战事之初,他就被刘备揍过一顿了:“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

陆逊本名陆议,后来不知为什么改了名字,但是陈寿一开始还是将其称为陆议——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似乎对蜀汉还有一点忠心,对“江东鼠辈”却比较鄙视,这一点我们从《先主传》和《吴主传》的第一句话就能看得出来:“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孙权字仲谋。”

在《先主传》中,陈寿言刘备必称“先主”,称孙权就一个“权”字。在古代,直呼其名是不尊敬的表现,陈寿尚有一丝天良未泯,如果诸葛亮灭魏吞吴,他就可能作为兴复汉室的附骥之臣,毫无心理负担地对尊称刘备为“汉烈祖昭烈皇帝”,对诸葛亮的功绩也会大书特书。

诸葛亮接手的蜀汉政权,可以说是内忧为患不断,事实上刘备刚一病倒,西川就出事了:“章武二年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章武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遣将军陈曶讨元,元军败,顺流下江,为其亲兵所缚,生致成都,斩之。”

我们细看三国史料,就会发现很多人都是只忠于刘备,对诸葛亮却不太感冒,比如彭羕、廖立、魏延、李严,都不像赵云那样顾全大局。

诸葛亮到达永安的时候,赵云已经先他一步,带着自己的江州军到达,那也是刘备准备反攻东吴并让孙权害怕的主要原因:“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章武(本文以季汉为正统纪年,下文也是如此)十二月,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

孙权为什么在“获胜”后还向刘备求和,陆逊是知道原因的:“备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谦等各竞表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权以问逊,逊与朱然、骆统以为曹丕大合士众,外讬助国讨备,内实有奸心,谨决计辄还。无几,魏军果出,三方受敌也。”

刘备驻扎在白帝城,就是在等待曹丕抄孙权的老窝,为此他还给陆逊写了一封信:“贼(曹军)今已在江陵,吾将复东(我收拾兵马军土重来),将军谓其能然不(你看我能不能做到)?"

全部引用古文,读者诸君看着肯定不舒服,所以下面咱们改成大白话来复述陆逊的回信:“你刚刚打了败仗,兵员还需要补充,所以才答应跟我们恢复盟好,如果你想再来送命,我就不会让你再逃掉了!”

刘备给陆逊写信,实际是缓兵之计,就是想告诉陆逊:东吴后院即将起火,你小子还是回去守家吧!

刘备和陆逊都知道,所谓的“恢复孙刘联盟”,双方都不是出于真心:刘备需要时间休整,孙权也要腾出手来对付曹丕的三路大军。

刘备给陆逊写信,并非虚言恫吓,曹丕确实是三路进军,要将东吴一举拿下:“章武二年秋九月,魏乃命曹休(时任征东大将军、假黄钺)、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夏侯惇之后的曹魏第二任大将军)出濡须,曹真(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假节钺)、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须督拒仁。时扬、越蛮夷多未平集,内难未弭,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

孙权一边向曹丕上书表示“我错了,我改”,一边向刘备求和,于是才有了刘备写给陆逊的那封信,我们捋一捋时间线,就会发现刘备于章武二年兵败夷陵,九月曹丕向东吴三路进军,十二月“孙刘联盟”恢复。

刘备是当世枭雄,说他是跟曹操一样厉害的政治家、军事家也不为过——曹操的父亲是太尉,又有夏侯和曹家两大家族做后盾,财大气粗可以招兵买马,而刘备只是个织席贩履的小手工作坊主,即使真有桃园结义,那也得借张飞的庄园(桃园遗迹尚在,但却没有史料说刘关张举行过结拜仪式,只记载了他们恩若父子兄弟)。

刘备假意答应跟孙权讲和,当然是缓兵之计,他给陆逊写信,看起来是“虚张声势”,然后让陆逊误判他色厉内荏,刘备借坡下驴表示无意再次伐吴,让孙权专心去对付曹丕,自己看准时机,给东吴致命一击。

不管孙权和陆逊是否相信刘备的和平诚意,他们都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把重点放在东北一线去跟曹丕的三路大军死磕。

曹丕的三路大军一开始打得很顺利,首先是曹仁拿下了襄樊之战被东吴窃取的襄阳——当时曹仁只守住了樊城,这回是报了仇:“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仁讨之。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

曹休打得也不错:“吴将审德屯皖,休击破之,斩德首,吴将韩综、翟丹等前后率众诣休降。章武二年冬十一月,大风,范(吕范,就是小说中刘备和孙权联姻的媒人)等兵溺死者数千。”

曹真与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左将军张郃、右将军徐晃先是击破吴将孙盛,又击退了前来增援的诸葛瑾(诸葛亮的大哥,时任东吴左将军、督公安,假节),夺取江陵中洲后彻底包围了江陵城。

吴军不断往东北一线增兵,这简直就是关羽在襄樊之战中从江陵南郡调兵那一幕的重演,如果刘备此时也捅孙权后背一刀,结果会怎么样,读者诸君心里清楚,诸葛亮应该也明白:夷陵之战是击溃战而非围歼战,刘备连营七百里,陆逊在追击过程有遭到刘备纵火阻击,所以斩杀的数量比较有限,更多的川军都撤回了永安。败兵不断归建,赵云又带领生力军赶到,这个时候向江东或荆州进军,无疑是最佳时机。

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灭吴战机出现,刘备却好巧不巧地拉开了肚子(估计是火烧之后喝了凉水),而且居然一病不起,所以他只好急召诸葛亮到永安宫(所谓白帝托孤实为永安托孤),估计就是商量谁去带兵伐吴。

章武三年二月诸葛亮到永安,同年四月刘备驾崩,在这两个月里,刘备和诸葛亮赵云是否为伐吴方略展开争论,诸葛亮和赵云是否反对,史料中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又弄了一个资历和威望都很一般的李严同为顾命大臣,并且明确规定由李严来管全国军事:“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李严比诸葛亮早到永安,估计他是比较赞同刘备伐吴之策的,而且刘备遗诏让李严坐镇属于对吴前线的永安,所谓“统内外军事”,就是李严有权调集季汉军队与东吴开战。

赵云上了年纪之后多次与刘备意见相左,估计在伐吴争论中,又站在了诸葛亮一边,所以直到诸葛亮主政后,赵云才得以封侯并担任中护军,掌管全军将领的考核升黜。

刘备让李严管军事,但李严是蜀中降将,说话可能还不如赵云魏延好使,再加上主持全面工作的诸葛亮不支持,所以他即使想趁魏吴鏖战之际,秉承刘备遗志伐吴,也必然有心无力。

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贞毋庸置疑,他没有趁机攻打吴国,可能也有自己的顾虑和考量,读者诸君细看三国正史,必然也有自己的高明见解:在您看来,如果刘备不生病,会不会趁着东吴后方空虚,来一个二次伐吴?如果刘备大举进攻,孙权会不会第三次求和并吐出荆州?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在接受顾命后出兵江东或荆州?如果他抓住时机,哪怕只是摆出进攻的态势,三国的历史会怎样改写?

","gnid":"95f0c4c1f0f31dbe7","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1406","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bb6afd0af4c4ad97.jpg","width":"2000"},{"desc":"","height":"1584","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47ad623b30f5e1d8.png","width":"2148"},{"desc":"","height":"1488","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0f343def1b522bd3.jpg","width":"2060"},{"desc":"","height":"1384","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4add055f36012d2c.jpg","width":"1810"},{"desc":"","height":"1168","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ca859cd1d432068d.jpg","width":"1600"},{"desc":"","height":"1582","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9166da3b2c782781.jpg","width":"2116"},{"desc":"","height":"1482","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e1e9952dd5261122.jpg","width":"1980"}]}],"original":"1","pat":"art_src_0,fts0,sts0","powerby":"pika","pub_time":1694665404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e3d9b68cea4c9e36864c46b5117edf5e","redirect":0,"rptid":"ad481d47a71f1715","rss_ext":[],"s":"t","src":"半壶老酒半支烟","tag":[{"clk":"khistory_1:诸葛亮","k":"诸葛亮","u":""},{"clk":"khistory_1:孙权","k":"孙权","u":""},{"clk":"khistory_1:曹丕","k":"曹丕","u":""},{"clk":"khistory_1:刘备","k":"刘备","u":""},{"clk":"khistory_1:陆逊","k":"陆逊","u":""}],"title":"曹丕三路大军攻吴,刘备写信稳住陆逊,收复荆州消灭孙权的大好机会,被诸葛亮错过了?

席仁是4035“不高兴”在文言文中的代名词, -
边倩钱18468669825 ______ 1.不快bù kuài 例:《易·艮》:「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 2.不忺bù xiān 例:宋姜夔《浣溪纱》词:「钗燕笼云晚不忺,拟将裙带系郎船,别离滋味又今年.」 3.不豫bù yù 例:《孟子•公孙丑下》:「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4.不乐bù lè 例: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中:「昭明在梁时,亦郁郁不乐,移此志于《文选》.」 还有“不悦”、“没好气”等词也有不高兴的意思.

席仁是4035亳不犹豫中豫在字典里是什么意思 -
边倩钱18468669825 ______ 豫,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第十六卦.随顺物性,"志运"而欢愉.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

席仁是4035古代文言文中“不”的意思,是不是“吗”的意思? -
边倩钱18468669825 ______ 不用在句子末就是“否”,比如“你吃饭了否”,就是“你有没有吃饭了”的意思.跟“吗”还是有区别的,应该翻译成“是不是,能不能,有没有……”

席仁是4035雷地豫卦,内心犹豫,自身肝胃不美.恐有惊恐之讼,是什么意思?不要文言文的 -
边倩钱18468669825 ______ 豫卦,易经中主乐,顺天下之势而动,象征愉快,喜悦之意.但爻辞中几乎都是不吉祥的,都为告诫人们居安思危,适可而止.(不详解,可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483262.htm#4) 而“内心犹豫,自身肝胃不美.恐有惊恐之讼.” 这句话,大意是,犹犹豫豫,肝胃不健康,恐怕有受惊吓的危险(容易惊吓) 估计这是中医,或算命的自己杜撰的,非取自易经,还需谨慎,不可太信.

席仁是4035踌蹰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
边倩钱18468669825 ______ 踌蹰chóu chú,犹豫不决的样子.例如: 1、《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上:“更若踌蹰不言,杵灭微尘粉碎!” 2、《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陈秀才正为著卫朝奉一事踌蹰,默然自语道:”有计了!有计了!“”

席仁是4035杜太后文言文答案 -
边倩钱18468669825 ______ 1. 《杜太后遗嘱》全文翻译 杜太后遗嘱 建隆二年,杜太后身体不适,宋太祖侍奉(杜太后)喝药不离左右.(杜太后)病危时,召来赵普进宫接受遗命.杜太后于是问太祖说:“你知道你得到天下的原因吗?”宋太祖呜咽着不能回答.杜太后...

席仁是4035文言文中的不异是什么意思 -
边倩钱18468669825 ______ 不异 没有差别;等同.例如: 晋 羊祜 《让开府表》:“虽历内外之宠,不异寒贱之家.” 唐 杜甫 《兵车行》:“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宋 朱熹 《刘十九府君墓志铭》:“盖与先生不异,而温厚谨良则又过之.”

席仁是4035《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文言文如何翻译? -
边倩钱18468669825 ______ 这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原文如下: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经过蒙屯下,左右欲舞刀而迎之,肃以手格住,抚其背曰:“公瑾不在,初与君所言者何等英霸之略,今以斗筲之才,承此艰巨之任,感觉庙堂之上,养将军之智勇,未尝不量度也...

(编辑:自媒体)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白云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