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中日文化差异的例子

来源:baiyundou.net   日期:2024-09-01

唐朝诞节

诞节,皇帝的诞辰日,在这一天全国官民被要求共同为皇帝庆祝。唐玄宗开创了以皇帝生日为全国性诞节的先例,开元十七年( 729 )始设千秋节,天宝七载(748)更名为天长节。日本奈良时代的光仁天皇(770-781) ,仿效唐天长节之称,在日本也设立同名节日庆祝天皇诞辰。此后出现中断,明治维新后再次设立天长节,二战后改为天皇诞生日。

一、中国诞节由来:唐玄宗创设诞节

公元729年,诸官上表奏请以后的每年八月五日为玄宗诞节,名为千秋节。之后,丞相张说上表《请以八月五日为千秋节表》: “请以每岁八月五日为千秋节,布于天下,咸令宴乐。”玄宗欣然同意,此后直至清代,中国一直延续了以当朝皇帝生日为诞节的传统。

玄宗“自我作古”,将八月五日作为千秋节,以后每年这日,全国上下普天同庆。至此,皇帝诞节作为正式节日被确定下来,并编为令。以令编写,将节日上升为国家礼仪制度。千秋节为皇帝诞节的起始,以后唐宋大多皇帝都设立了自己的诞节名称,习俗也逐渐规范并广为流传起来。

天宝年间,玄宗改千秋节为天长节。当时开元盛世,又天降祥瑞,地产珍宝,人们对玄宗的爱戴用“千秋万岁”已无法承载, 必须换成“天长地久”,这应是萧怊等人请改千秋节为天长节的背景。

日本诞节

二、日本仿唐设立天长节

1.日本诞节的产生

日本奈良时代的光仁天皇仿效唐朝天长节,在日本设立同名节日,对日本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时间是宝龟六年(775)九月,天皇发布敕令称:“十月十三日是朕生日,每至此辰,感庆兼集,宜令诸寺僧尼,每年是日转经行道,海内诸国,并宜断屠。内外百官,赐酺宴一日,仍名此日为天长节。庶使回斯功德,虔奉先慈,以此庆情,普被天下。”

2.日本诞节产生的原因

唐玄宗是在开元盛世的大背景下设立了千秋节,又改名天长节。与其相反,光仁天皇的前任称德天皇实行佛教政治,重用道镜和尚,让他以僧侣身份参政,先后任命他为大臣禅师、太政大臣禅师、法王,导致政局不稳、经济凋敝、社会混乱。

这样胸中颇有丘壑的天皇继位后要着手拨乱反正,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以皇帝诞辰设全国性节日的做法显然有助于凝聚民心,加强皇权。基于此点,唐朝设置诞节的做法势必得到了光仁的认可,在他上台数年,扎稳根基后,日本的天长节遂应运而生了。

唐朝千秋节

同时,唐朝赴日使节也对天长节在光仁朝的东传发挥了宣传作用,沈惟岳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原为越州浦阳府折冲,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担任大使,送日本迎遣唐使藤原河清使高元度归国,到达大宰府,时当淳仁天皇天平宝字五年。

次年,因为“风波无便,不得渡海”,遂滞留日本。这位来自大唐的官员,自踏上日本领土,到天长节设立,已历十年寒暑,经历淳仁、称德、光仁等天皇执政时期。他受到重视是在光仁时期,被赐予日本官位和姓名,列名日本朝廷,是天皇了解大唐制度风物的最佳人选。

三、中日诞节在节俗、祭祀活动、延续方面之比较

日本天皇的天长节虽然源自唐玄宗创设的千秋节,甚至连名称也是沿用天宝后更改的天长节,但是文化的传播并不等于文化的复制,中国的诞节漂洋过海来到日本后,自然会以唐朝原有诞节为基础,适应日本的水土,吸纳日本文化的成分,发展成具有日本特色的天皇诞节。

1.诞节的节俗:休假、宴会、群臣朝贺、恩赐

仅以唐玄宗与光仁天皇时期的情况比较,可以发现唐朝与日本的诞节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普天同庆,共同分享皇帝庆生的喜悦。皇帝下令全国休假,召集群臣宴会,大臣向皇帝进献礼物,皇帝宴后则赏赐臣下。

唐玄宗和杨贵妃剧照

玄宗时休假三日,日本史书对天长节初传日本后的休假日期没有明确记载,似乎仅限当日。又如节日礼物,王公以下向皇帝献金镜绶带及承露囊,唐玄宗回赠四品以上金镜、珠囊、缣彩,赐五品以下束帛;日本光仁天皇时代,则是群臣献玩好酒食,天皇给臣子赐禄、赐官。再如唐玄宗治下的士人庶民都以丝线编结承露囊,互相馈赠,村社作寿酒宴乐。

当十月十三日日本第一个天长节到来之际,史书记载:“是日天长, 大酺,群臣献玩好酒食,宴毕赐禄有差。”一方面光仁天皇召集群臣宴乐,并赏赐群臣,另一方面群臣也纷纷向天皇献上贺寿的礼物,君臣之间呈现其乐融融的场面。十年的天长节,光仁天皇“仍宴群臣,赐禄有差。又诏赠外祖父从五位上纪,朝臣诸人从一位”。在宴饮和赏赐财物之外,又有赐官之举。

从皇帝在诞节施恩的力度看,唐尤其是玄宗朝,远超同时代的日本。天宝十四载,唐玄宗在诞节更是大手笔展示皇恩浩荡,大赦天下,而日本并未见类似的记载。

此外,有一些玄宗时代的诞节活动是唐朝独有的,如舞马献寿。这是独特的大唐气象,与当时唐的雄厚国力相得益彰。

2.节日的国家祭祀、官方宗教活动方面不同

除了在政治、经济与风俗生活的不同,在节日的国家祭祀、官方宗教活动方面,唐日也存在着可比较之处。日本史料对天长节宗教活动的记载仅仅是僧尼“转经行道”、诸国“断屠”,而唐朝的内容则丰富得多。

因为唐代社会宗教气氛浓厚,佛教在此时已经实现了中国化,道教崇奉的始祖老子又被奉为李唐皇室的祖先,所以,在唐代,千秋节活动中掺杂着各种宗教因素。开元二十六年至天宝元年的千秋节,僧道分别在开元寺、开元观为玄宗行道设斋、祈福祝寿。

日本虽然大量引进中国的儒家文化与中国化的佛教,但因为日本拒绝接受玄宗向日本派遣道士间,所以道教并未从官方途径进入日本,自然也就不可能出现在天皇的延节上,不但三教论衡的场面未出现在日本天长节,连儒佛论议也未见记载。明治维新后,将天长节祭列入国家官祭名单,使神道教与天皇生日纪念活动发生了联系。到了20世纪,日本侵华期间曾在中国建立一些神社,并在神社纪念裕仁天皇的天长节。二战后,天长节祭被列为中祭,但不再作为官祭。

3.诞节的延续

诞节自玄宗时期产生以后,在唐宋时期一直被坚持下来,规模逐渐扩大。安史之乱使得大唐遭受重大打击,元气大伤,经济遭打击大的破坏,好多地方人烟断绝,千里萧条,人们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诞节也不复从前。

德宗即位后便开始财政改革,并推行削藩措施。在德宗统治下全国上下一片欢乐气氛,他将过节视为“中兴”的有力表现,于是,诞节又被大规模的庆祝起来,虽没有设置节名,但庆祝活动依旧如故。文宗之后,至五代期间,诞节不再间断,已成为定式。此后直至清代,中国一直延续了以当朝皇帝生日为诞节的传统。

日本天长节设立之后约半个世纪,平安时代的淳和天皇( 823-833)与仁明天皇(833- 850)曾以“天长”为年号,仅此也不能说明这一节日的影响在平安朝仍有存续。直到1 868年明治维新后又颁布敕令设立天长节,明治新刻的石村贞一编《国史略》卷七《明治天皇纪》记载:“ (元年九月)二十二日,以天皇圣诞,赐酺百官,曰:‘ 尔来以是日,为天长节。’令海内祝嘉辰。”

此记载旁的小注引《太政官日志》称“始行天长节”,这说明在明治维新前,天长节的设置曾长期中断。此后的大正、睦仁天皇均沿袭了以天皇诞辰为天长节的传统,只是日期随各天皇诞辰的不同有所变化而已。二战后天长节改名为天皇诞生日。

日本天长节

天长节在日本的中断和中国自唐玄宗朝后一脉相承的诞节,恰恰反映了诞节的本质,即以皇帝诞辰为全国性节日不是民间自然形成的岁时节日,而是由统治集团为了稳固统治而人为创设的节日,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手段。光仁天皇致力于加强天皇权威,但此时已是奈良朝末期,他的努力只是持续了短暂的数年,此后日本历史一步步走向幕府统治,王权进一步衰落,自然也就不会为天皇庆祝生辰;而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是逐渐增强的,到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所以诞节也就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

四、结语

中国的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皇帝的诞节不复存在。日本虽是资本主义国家,但因为至今保留了天皇制度,所以天应元年( 781 )光仁天皇薨逝后,以皇帝诞辰为国家节日的传统却长期保留了下来,其间虽有间断,但却延续至今。这让我们感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如此神奇地在邻国保存下来,也让我们看到盛唐时期中华文化对东亚文化圈国家的巨大影响力。但是,我们还必须正视历史上的伤痛。回望历史,希望日本能够认真反思,重归天长节所象征的中日和平交流之路。

","gnid":"9d2b42f96bf79dad7","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274","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d79ebba7071eba9b.jpg","width":"558"},{"desc":"","height":"279","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ec9c21b9e69d67f4.jpg","width":"500"},{"desc":"","height":"265","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db91362621d4de23.jpg","width":"640"},{"desc":"","height":"300","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536bd36f922ba784.jpg","width":"531"},{"desc":"","height":"352","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98552c074faeaee0.jpg","width":"500"},{"desc":"","height":"266","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1edb9fd428c8401d.jpg","width":"610"}]}],"original":0,"pat":"art_src_0,disu_label,fts0,sts0","powerby":"hbase","pub_time":1681081200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d883372bb312d78b3baf2eabed95f04c","redirect":0,"rptid":"809902d46d809132","rss_ext":[],"s":"t","src":"寻史奇谈文史君","tag":[{"clk":"khistory_1:日本","k":"日本","u":""},{"clk":"khistory_1:唐玄宗","k":"唐玄宗","u":""},{"clk":"khistory_1:玄宗","k":"玄宗","u":""},{"clk":"khistory_1:天皇","k":"天皇","u":""},{"clk":"khistory_1:皇帝","k":"皇帝","u":""},{"clk":"khistory_1:古代","k":"古代","u":""}],"title":"古代皇帝怎么过生日?——另一方面解读古代中日皇帝诞节之异同

戚丁咐3880求中日商务谈判的案例,从中能够体现两国的文化差异 -
苗耿叙13626156491 ______ 日本人在谈判中都注意倾听,旨在充分了解对方的意图,同时尽可能不暴露自己的观点.例如,日本某公司派人到美国,与美方一家公司进行一项大宗贸易谈判.谈判一开始,美方代表就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想迅速达成协议.但日方代表却一言不发,只是专心地倾听和记录,然后提议休会,第一轮谈判即告结束.六周以后,日方另派了几个人赴美进行第二轮谈判,这几位日方代表仿佛根本不知道第一轮谈判讨论了什么,谈判只好从头开始.美方代表仍是滔滔不绝,日方代表仍一言不发地倾听和记录.就这样先后谈了五次.正当美方抱怨日方没有诚意的时候,日方的决策代表突然抵美.日方一反常态,在美方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根据美方过去谈判中许下的诺言,当场表态,作出决策,使美方非常被动.

戚丁咐3880中日名俗文化的共性与差距 -
苗耿叙13626156491 ______ 中日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因为都是亚洲人.日本文化得以发展,全懒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日本人的文化有盗窃中国文化的可能.种族不同,优势不同,这就是日本与中国文化的差距.

戚丁咐3880你能举出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几个事例吗?我们常用“一衣带水”来形容中日之间的邻近关系,在历史上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盛唐时期,由于国... -
苗耿叙13626156491 ______[答案] 日本和服是以服装为原型的,和服在江户时代以前称吴服(ごふく,gofuku)这个称谓源于中国三国时期,东吴与日本的商贸... 日本派出大批学者、僧侣到中国学习.这些遣唐使者把唐代文化艺术、律令制度都带回了日本──"衣服令"就是奈良时代模...

戚丁咐3880日剧中反映出来的中日校园文化差异主要有哪些? -
苗耿叙13626156491 ______ 他们的长幼尊卑观念重;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学生的创造力有所锻炼

戚丁咐3880可以帮忙分析一下中日两国文化的一异同点吗? -
苗耿叙13626156491 ______ 同:中庸内敛,如同日本的茶道精神 异:日本文化的另一极端是充满血腥和杀戮的武士道精神,这在中国文化中是没有的 茶道和武士道是日本文化的精髓,而中国文化是多元和复杂的. 中国古代文化影响日本,而日本当代文化影响中国

戚丁咐3880结合唐朝时中日交流的史实,举出几个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事例. -
苗耿叙13626156491 ______ 例子如下,具体可以自己简化一下 日文中可以看到很多中文,日本也是用筷子,日本的和服就是汉服的一种翻版,日本京都的建设是完全按照唐朝长安的排列建设的,日本人是跪着而中国人最早也是跪着,日本人鞠躬等礼节也是来自中国这个礼仪之邦...........

戚丁咐3880中日【传统】思想差异 -
苗耿叙13626156491 ______ 同源 但是经历了的统治者不一样 中国闭关锁国 日本更多接受西方思想 各种革新 个人意见

戚丁咐3880你能列举出中日文化交流的其他例子吗 -
苗耿叙13626156491 ______[答案] 日本的茶文化就是一点.日本使者来我国取茶道的知识,如现在的东方树叶.

戚丁咐3880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事例 -
苗耿叙13626156491 ______[答案] 7世纪以前,日本学习中国文化主要靠中国移民的传播.至推古天皇在位(593—629)、圣德太子摄政期间,日本开始直接向中国派遣“遣隋使”、“遣唐使”以及大批留学生和留学僧,主动学习中国文化,成为最早派人到中国留学...

(编辑:自媒体)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白云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