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照

来源:baiyundou.net   日期:2024-08-21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六七十年代农村每月有多少口粮?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开始。

很多知青回忆当年的生活,都会提到同一件事,吃不饱肚子。

一个老先生回忆:我们知青在煤窑上,主要就是搅把,每天都要干上八九个小时的重体力活。那时,国家给知青每月的口粮只有45斤原粮,又没什么副食。原粮一经脱皮加工,就所剩无几。这点口粮,对于一个干重体力活的年轻人来说,根本不够吃,每天都在饿肚子。

尤其是每当钢棒一上肩,我的肚子就会“咕咕”地叫。等到二三百斤重的煤块一放下,就先喝上一气水,然后再坐在地上喘口气,才能再去拾煤。每天太阳一冒头,我就盼着送饭的,时不时还抽空往山嘴那儿跑,为的是能早早闻见饭菜的香味,过一过瘾。

一个老太太回忆:1968年1月,我和其他同学一样,注销了城市户口,下乡落户到新村大队接受劳动再教育。按照国家规定,知青每月40斤原粮,加工除皮后也就33斤。每顿饭一个馒头、半个窝头,根本吃不饱。

记得集体户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吃饭比赛,主食是高粱米饭,吃饭一律用四两装的二大碗,莱不在参赛饭量计量之内。参赛者是户里所有的男知青,谁吃得最多谁为冠军。每个参赛者的每碗饭由女知青负责盛,每一碗饭必须是实而满,不足者不算数。其中有一个体形瘦小,个子不高的的男知青足足吃了七大碗(饭是我盛的,我亲自给计的数,一点水分也没有)。

我眼睁睁地看着他吃下七大碗饭,而且还喝了三四碗汤……我当时觉得他是个英雄!然而最终结果评选时,他根本没有进入冠、亚、季军之列,他的成绩,只能算是一般水平。这件事我给我的孙子讲过。他不信。他说七大碗满而实的饭,能装满一个电饭锅,足够我们全家人吃一顿的了。一个人如果吃掉这么多饭,胃会受不了,会撑死的。于是,他认定我是为了让他多吃饭,故意编故事给他听。

还有一个老太太回忆:一天单位退休老同事聚餐,席间大鱼大肉上完之后,又上了一盘玉米,大家尤其是女同事都在争着早尝。只有我一个人没动筷子,同事也劝我吃点。我苦笑着说“你们谁要是五年来一直吃一样东西,以后还会对它感兴趣吗?”恐怕这辈子都不会去想?对我来说,这东西就是玉米。"农村之一天之一餐的主食是玉米面做的大饼。从这一天开始,直到回城的那一天,玉米面饼作为主食,一直伴随着20多位知青的饮食和生活。

我想,他们每一个人现在再看到玉米食品,都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他们不想品尝他们已经吃了五年的东西。

如果知青们偶尔改善一下伙食,那无疑是大家的盛大节日。有一次,知青点设法从大队弄来一袋白面,两个当炊事员的女知青给同志们蒸了一大锅馒头。这是那种实心大馒头,一个馒头就可以装一个饭盒。同一天,很多人的食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记录。我记得一个高个的男知青吃了12个馒头,最弱的女知青吃了4个馒头,而我自己吃了6个馒头。

那么,六七十年代乡下口粮究竟有多少?

各地是不同的。

生产大队的头号任务就是交公粮,之后还要留下一部分种子粮和备用粮。

所谓的备用粮,主要防止出现50年代末那种大饥荒,用于青黄不接的时候救命。

这些粮食都去掉以后,生产队才会对剩余粮食进行分配。

以北方一个农业比较发达的县为例,分配粮食同工分挂钩,但差距并不大。按照“人七劳三”原则分配,也就是不管干多干少,都会给你占七成的基本口粮,其余三成根据工分来算。

以今天观念,七成口粮就是基本工资,保证你不会饿死,剩下的三成属于奖金。

很多壮劳力觉得这种分配制度比较吃亏,男人拼死拼活也多赚不了什么粮食,同女人差别有限,从而消极怠工

丰收年份,首先会分配主粮比如说小麦、水稻。主粮分配一般是一次性的,另外还有些杂粮则需要按照季节收上来再分。

各地的口粮是有标准的,主要根据当地农业产量来计算。

比较常见的是全年360斤口粮,农业产量很高地区则是420斤,全国最高的好像是450斤(一说480斤)。

贫穷的地区比较常见的是340斤,也有少数只有280斤的。

如果生产队收获的实际粮食低于这个标准,国家就会补满缺额,以避免饿死人。

以上这些都是原粮,小麦也好、水稻也好,都是没有加工过的。

上面几位知青的回忆录都提到,原粮加工后会损失相当一部分,比如40斤只剩33斤。

当年加工损失都在15%以上,高的达到二三成。

我们以360斤来计算,就算只损失15%,处理以后剩下不到300斤,平均每天不到1斤。

在今天我们看来,1斤左右米面就足够了,甚至吃不完。

以前农民压根没什么副食,更吃不上肉、吃不上油,人人都很能吃。

大家看看上面回忆的那些暴吃的情节,在当年根本不稀奇,是正常的事情。

常年吃不饱肚子,农民往往面黄肌瘦,面带菜色。加上下地干活要风吹日晒,他们同城里人有很大区别,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所谓的美丽乡下姑娘,在当年极难见到。即便偶尔有一些,通常也是在乡下小干部家庭,并不是普通农户。

由于吃不饱,干好干坏又差不多,农民积极性都很差。

其实,任何国家都是如此,说到底还是制度问题。

萨沙看过美国航母上,华裔军士郑中士的回忆录。他在航母服役时,整天没日没夜地拼命干,干得比战友都要卖力。航母上的制度比较好,郑中士因此获得了很多奖励和赞扬,越干越有劲,连续维持了好几年。

然而他在第二个服役期,被调到一个军事基地。他开始也是非常努力地工作,结果发现这里同航母不一样,考核制度流于形式,主要同和上级军官搞好关系。郑中士不善同人交往,又是华裔,干得再卖力也不被认可,也没有什么称赞和鼓励。这样干了一年,郑中士也不愿意拼命了,工作同其他人一样,说得过去就行。

那个时代,生产队时期社员有三积极:吃饭积极、睡觉积极、领东西积极,就是干活不积极。

一个资料说:只要听到队长用广播筒子喊一嗓子:"生产队里分东西了,赶快去领"。全生产队百十户人家,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先去领东西,即使你听到广播立即去,到了队部也要排到20号以后去了。

那么,农民们对这种生活满意吗?

当然不满意!

1979年开始考虑农业改革,农民们的情绪很高,都批评大锅饭害人害己:“出工一蜂窝,做事磨洋工,分配大打伙,干多干少一样穷”,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啊!

有的农民还说:队长喊出工,一天要打8分钟;先进的坐在田里等出工,后进的挨在家里看出工;干部跑跑荡荡误工,社员慢慢腾腾磨洋工;夜里评工记工时,强的争工,弱的做长工,年终决算几头空。这个队双抢时,3个青年用电动机扮早稻,一天只收157斤谷:“三秋”时2.4亩晚稻,24人割了一上午,还剩下0.5亩未割完,田里满是撒落的禾穗。

大多数中国农民不怕吃苦,但希望一分辛苦一分收获:平均主义搞厌了,大锅饭吃怕了,捆在一起穷够了,要吃饱饭就硬要想新办法。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force_purephv":"0","gnid":"92214dddda2c724d6","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838","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1ed9cae6f219d4a5.jpg","width":"1125"},{"desc":"","height":"786","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1f909c2baef24aed.jpg","width":"750"},{"desc":"","height":"1146","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67bc02c4457ab9e7.jpg","width":"1125"},{"desc":"","height":"469","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831653698a5f7a14.jpg","width":"750"},{"desc":"","height":"409","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2297cb729d153b2a.jpg","width":"750"},{"desc":"","height":"703","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2fcf2dfb76f88da9.jpg","width":"750"},{"desc":"","height":"1224","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fd1df18aad888f9d.jpg","width":"1280"},{"desc":"","height":"994","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5b615dc134301d2c.jpg","width":"1100"},{"desc":"","height":"908","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7c8d5cac89ae4a9d.jpg","width":"1014"}]}],"original":0,"pat":"art_src_3,socialc,fts0,sts0","powerby":"hbase","pub_time":1671632340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6f12a76701807222ba4d713397b32eab","redirect":0,"rptid":"4c18bfa9460f17db","s":"t","src":"萨沙","tag":[{"clk":"kdomestic_1:美国航母","k":"美国航母","u":""}],"title":"六七十年代农村每月有多少口粮?1968年12月22日上山下乡运动开始

连天琪1651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
庄斧邢15822895461 ______ 下乡,知青生活特别艰苦

连天琪165170年代的生活和现在的生活的对比 -
庄斧邢15822895461 ______ 现在的衣食住房条件都比70年代改善多了.如70年代城里和农村的百姓主要住平房,自己烧炉子,可是现在城里楼房随处可见,而且居民住的也多是暖气楼了.不过说回来 现在的物价也比70年代高了5-10倍,消费刺激收入嘛

连天琪1651清远景美、人少的景点是哪几个? -
庄斧邢15822895461 ______ 故乡里,正如一首诗写的一样:“蟋蟀欢迎地闹着,石榴树挂满了羞红的果,秋雨淋湿了野玫瑰.我们坐在邻居的屋檐下,听村姑动人的歌声,飞进山林,飞越湖水,飞向远方的故乡.” 来到故乡里,让人恍若回到远去已久的童年,而那份久久...

连天琪165170年代中国农村, 那时候一头牛是不是比房子都贵 命根子 -
庄斧邢15822895461 ______ 是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正是70年代中国农村生活的写照!

连天琪1651留住乡村的记忆初一作文 -
庄斧邢15822895461 ______[答案] 男耕女织,作为中国农业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存在了几千年.其中,女人织布离不开纺花车.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大农村几乎家家户户还在用纺花车.四五十年的功夫,纺花车已难觅踪影了.如今,七贤民俗村街头,三架纺花车成...

连天琪1651六七十年代农村老房子还有收藏价值吗? -
庄斧邢15822895461 ______ 主要看造型和用料是否有纪念意义,若是农村的土墙瓦房,没有特殊的雕刻工艺,就没有收藏价值.

连天琪1651这边风景 讲的是什么,急!!!! -
庄斧邢15822895461 ______ 《这边风景》是王蒙六七十年代下放新疆农村劳动期间创作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新疆农村为背景,从公社粮食盗窃案入笔,用层层剥开的悬念和西域独特风土人情,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现代西域生活的全景图.同时,也反映了汉、维两族人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真实生活,以及两族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友爱共处,带有历史沉重的份量,又将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塑造得极为生动,悬念迭生,矛盾冲突集中,独具新疆风情,情节精彩,语言机智幽默. 该小说独具匠心,在每个章节后设计“小说人语”,用79岁的王蒙今时今日的角度去适时点评和阐述39岁王蒙当时的创作和思考,形成“79岁王蒙与39岁王蒙的对话”,为这部六七十年代的作品添加了现代感和时代感.

(编辑:自媒体)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白云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