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关于爷爷的人物传记

来源:baiyundou.net   日期:2024-09-21

作者:忙里偷闲读读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孟斜阳,一本经典的介绍王明阳的作品。

梁启超认为中国历史上圣人出了两个半,即孔子算一个、王阳明算一个、曾国藩算半个。

这不只是他的一面之词,王阳明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一直都是非常重的,他精通儒释道,开创了阳明心学,通晓兵书战阵,平定匪患叛乱。到了现在很多军事家、企业家都非常推崇王阳明,喜欢在案头放上一本《传习录》。 

家世显赫

王阳明,本名守仁,自号“阳明子”主要是因为他曾经在会稽山阳明洞沉思,被尊称为阳明先生。

1472年,王守仁出生在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他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晋朝的王览,王览是王羲之的曾祖父,孙子是东晋名相王导,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说的他们家,王守仁是王导的后人,他的祖父是当时颇有名气的读书人,父亲王华更是高中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神秘色彩

相传王守仁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分娩前梦到仙人架着祥云,抱着小孩从天而降,落在王家。祖父为他取名王云。

传言王守仁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所谓“贵人语迟”,一个高僧路过,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意识到是自己取名“王云”道破了天机,遂改名守仁(“守仁”一词取自论语),随后他就能开口说话了。

家庭的影响

祖父学富五车但一生没有求取功名,他教导王守仁,不要被功名利禄所累,不要被陈规陋习所束缚。

父亲当过状元,觉得科考做官才是读书人最好的出路,他的老师也教导他,应该像父亲那样,去参加科考去做官。

王守仁自己认为应当读书学圣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成为圣人”当作自己的理想。

程朱理学的影响

宋代程朱理学(程颢、程颐、朱熹)占据主流,觉得读书人应该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490年王守仁祖父去世,他在家中守孝,读了很多朱熹的书,进行了很多思考,有认同的,也有疑惑的,经过亲身实践,反思传统儒家思想的弊病,这也是他走向圣人之境的开始。

报国之心

王守仁出生的时候明朝北方多战乱,少数民族尤其是蒙古,不断的入侵边境,王守仁热血沸腾,前往居庸关、山海关、登长城、凭吊古战场,回家后,写了一本奏折,阐述自己的御敌之策,想呈给皇上,父亲吓得及时制止,毕竟那时的他只是个17岁的少年,没有通过科举,根本没有任何资本去给皇帝提建议。

成亲

父亲为了让他低调点,给他安排了一门亲事,成婚之日,知王守仁在街上遇到一道观,与一老道士聊天,竟然忘记了时间,错过了新婚之夜。

参加科考、官场生涯

21岁他参加了乡试,顺利通过。而后参加会试,可惜由于他的理念与程朱理学不符,名落孙山。三年后参加科举,失败,终于在他28岁的时候,他以全国第十名的成绩获得了进士身份。

刚开始进入工部实习 ,主要负责土木工程建设,王守仁充满了热情,他充分发挥了兵法的知识,把工作人员进行分组,组内互相监督,明确好责任、连带责任,推行类似于现在倒班制的作业方法,高效的完成了任务得到了肯定。

王阳明

后来王守仁调动去刑部任职。在一次去云南出差期间碰到了一位老和尚,在与之攀谈中,发现这位老和尚同他一样对儒家的主流观点存疑,老和尚认为认为圣贤之道不在那些高高在上的空泛道理,而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进一步启发了王守仁,让他同步开始关注佛道两家的思想。

研究一段时间之后,31岁休假期间,他住在会稽山阳明洞。他他发现佛道讲究抛弃人伦,并不是他追求的,他又开始回归研究儒学,当时的程朱理学因为科举的原因,越来越程式化,死板守旧,暮气沉沉。此后王守仁被称为王阳明。

仕途不顺

1505年,明孝宗驾崩,15岁的明武宗继承了皇位,他沉迷玩乐重用宦官,王阳明虽然只是6品芝麻官,但他依旧写奏折向皇帝申明利害,结果皇帝还没看到这封奏折,奏折就落入了宦官刘瑾手中,刘以皇帝名义廷杖王阳明四十,王阳明被打的半死不活,而后又被赶出京城,贬去贵州龙场,当了一名驿丞(驿站管理员),赴任路上刘瑾还派人劫杀王阳明,好在他跳水侥幸逃走。回想起过去的次次落榜,以及最后在肮脏的官场中差点丢掉性命,王阳明逐渐看开,也逐渐放弃了单纯治国平天下的志向。

阳明心学

传言王阳明在龙场一个石棺中悟道,诞生了阳明心学。

贵州龙场在明朝是一片山林,这个地方偏僻,毒蛇猛兽多,与他一起共事父子的在他到任不久后就相继染病离世 。而王阳明却很豁达。他教当地人伐木建屋,在这个与主流世界相对隔绝地方,他获得了难得的清净,他开始梳理毕生所学,三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尤其是科举落榜、宦官当道、当庭杖刑、贬官流放、被人追杀,他获得了顿悟。也认识到挫折没有把他打倒,支撑自己的不是任何外物,而是他的精神,也就是所谓的“本心”。

本心的状态会决定一个人如何感知外界,如何加以行动,人和人本来没什么区别,每个人都有圣人的品格,都可以像圣人一样坦然面对困难。只不过人有太多欲望,过于追求身外之物,而渐渐放弃了圣人本性。当人抛却杂念,人就又可以成为圣人了。

朱熹认为,即使天崩地裂,人不存在了,天理还在那里挺立着。而王阳明却认为,你要认识天理,根本没有必要往外寻求,理就在自己的心里,这就是著名的“心即理”。这种思考方式多少有点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邂逅。

王阳明讲“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即强调知行合一。一个人起心动念想获得某种认知时,实际上已经算是行动的开始了,当一个人做完某件事后,他也获得了真的认知。换句话说也就是真知必能行,没做到一定因为不知道。

施展拳脚

在龙场那几年,王阳明除了梳理自己的思想,还积极分享自己的心得,吸引了许多学生。

1509年,王阳明被贬期满,加上宦官刘瑾被处死,王阳明连连升官,先是因为贵州多位官员推荐担任了庐陵县知县,而后被任命为右佥都御史,这个职位主要负责江西一带的治安问题,他利用兵法和心学,找出队伍中内应,成功策反,最终剿除匪患。

1519年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叛乱,叛军有十余万,王阳明手上只有两万左右民兵,王阳明伪造了一张檄文,说朝廷已经派遣各地官吏集结了十六万大军,要求各地州县必须做好准备,协助平叛。然后,他派一些密探故意将檄文泄露出去。宁王知道后,怕的不行,军事行动暂停,错过了反叛的窗口期。同时,王阳明还实施反间计,他给朱宸濠的两位关键将领写了假密信,扰乱了叛军的进军计划。此外王阳明还发布告文,被迫反叛者只要放下武器就可以网开一面。这样一通攻心的操作,叛军内部分崩离析,最终,王阳明只用了 35天就平定了这一场叛乱。

致良知

在完成平叛后,王阳明总结实践经验,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观点“致良知”

如果说之前的“知行合一”、“心即理”,有点“我思故我在”的味道。那“致良知”又有点,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感觉。将这个观点与之前的观点相结合。大致是这个意思:

无论是谁,是胜利者、失败者,内心都有良知。良知是隐性的道德存在,要让良知显现,我们就要知行合一,做到身体力行,人人如果都让良知展现出来,这个社会必将变得良善,和谐。

这种主动去追求良善的思想,比过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内向被动的儒家思想更加积极。让明末清初被传统礼教束缚多年的中国迎来了一次久违的思想解放。

1528 年,王阳明在广西任职时染上了重病,学生哭着问他有什么遗言,他淡然一笑:我心光明,夫复何言。

1529 年 1 月 29 日,王阳明病逝于江西吉安的一艘船上,时年 57 岁。


写在最后:

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文能武的思想家,他想实践圣人之道,可那个年代并没有一位明君供他辅佐,反而王阳明恰恰遇上的是明朝最黑暗的一段历史,别说“得君行道”,就连在官场平安待下去都很难。王阳明开辟了“觉民行道”,回到民间,教化乡民,改变社会的风气。并强调用实践唤醒内心的良知。

更重要的是,王阳明自己做到了知行合一,后半生,一直在践行并发扬了自己的心学学说,从贵州到江西、福建。他既能广兴教育,又能平定叛乱。他让儒家的思想不再被动,让思想在民间、社会上发挥作用,也给乱世之中的读书人指明了一条前进的道路


","force_purephv":"0","gnid":"91129fb9e85cced29","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740","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4c8b3653b8a29bb7.jpg","width":"567"},{"desc":"","height":"364","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c7541fa8eef5fc92.jpg","width":"600"},{"desc":"","height":"562","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9932fc72b63eaeec.jpg","width":"488"},{"desc":"","height":"450","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2444af5426d3a9ad.jpg","width":"600"}]}],"original":0,"pat":"art_src_1,fts0,sts0","powerby":"hbase","pub_time":1677853690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6debb90c331f41581fa51bd8b55d250d","redirect":0,"rptid":"aac9fd71e906b7de","rss_ext":[],"s":"t","src":"什么值得买","tag":[{"clk":"kculture_1:中国历史","k":"中国历史","u":""},{"clk":"kculture_1:王守仁","k":"王守仁","u":""},{"clk":"kculture_1:王阳明","k":"王阳明","u":""}],"title":"值得一看的人物传记《王阳明传》

郝戴冠4328家族的人物小传作文 -
太芝矩14792015768 ______ 泰戈尔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

郝戴冠4328求人物传记和历史故事共四篇(每篇约800字) 谢谢各位了啊!!!!!!!! -
太芝矩14792015768 ______ 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当时秦国宰相甘茂的孙子甘罗机智过人,能言善辩.他出谋划策替爷爷脱难的事家喻户晓. 这一天,甘茂下朝后愁眉苦脸地回到家中,喝不下茶,吃不下饭,只是不住地唉声叹气.家人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儿,都...

郝戴冠4328名人传记中的感人的故事作文四百字左右 -
太芝矩14792015768 ______ 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突然下起了毛毛雨,我以为下一点就停了,所以没拿雨具.可谁知到了中午毛毛雨却变成了雨,我想爸爸和妈妈去外地旅游,又没人来给我送雨具,我失望地望了望天,雨一时半会是停不了的,我的心跟天空一样是阴沉的...

郝戴冠4328人物传记写已经逝去的亲人. -
太芝矩14792015768 ______ 爱人者,人恒爱之——从口碑看杨善洲 在保山,在云南,提起杨善洲的名字,人们会说:“他就是一个普通的老人,很亲切,很和蔼,每一个认识他的人都会喜欢他!”爱人者,人恒爱之.人们给予杨善洲这么高的评价,就是因为他...

郝戴冠4328写亲人的人物传记
太芝矩14792015768 ______ 朱自清的 《故乡》

郝戴冠4328我的爷爷作文300字 急用,答后用重赏 -
太芝矩14792015768 ______ 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正好宰相杨素坐着马车在后面赶上来,看到前面有个少年在牛背上读书,暗暗奇怪. 杨素在车上招呼说:“哪个书生,这么用功啊?” 李密回过头来一看,认得是宰相,慌忙跳下牛背,向杨素作了一个揖,报了自己的名字. 杨素问他说:“你在看什么?” 李密回答说:“我在读项羽的传记.” 杨素跟李密亲切地谈了一阵,觉得这个少年人很有抱负.回家以后,杨素跟他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这孩子的学识、才能,比你们几个兄弟强得多.将来你们有什么紧要的事,可以找他商量.” 打那以后,杨玄感就跟李密交上了朋友.

郝戴冠4328巴金家中的高觉新的人物传记 -
太芝矩14792015768 ______ 《家》中觉新是高家的长子.父亲早死,充当高家家长的是他的爷爷——高老太爷.觉新少年聪慧、有理想、有抱负,渴望幸福生活和自由的爱情,但旧礼教的熏陶和封建家长的管教使他变成了封建家庭的孝子贤孙,长房长孙的地位使他必须承担起维持这个大家庭的重任.面对各种非难,他用“无抵抗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奉行作揖原则.他的性格中突出地表现出“忍让”.只要是老太爷的话,他就俯首恭听.在妻子难产时碍于传统的道德,他又却不敢冲进产房陪着妻子.而是让瑞珏一个人孤独的走,他则孤独并永远内疚地活着.但他又是受过五四新思想洗礼的人,有自己的思想见解,向往个性自由,因此他的思想经常处在矛盾之中,常常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成了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人.

郝戴冠4328萧红的祖父是在她多大时去世的? -
太芝矩14792015768 ______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1929年祖父去世,萧红十分悲痛,因为祖父是她最亲的人.祖父去世后,她对家庭已没有感情和留恋.18岁左右

郝戴冠4328求一篇名人传记演讲稿急!急!急! -
太芝矩14792015768 ______ 成功来自勤奋"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聪明的你,请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啊,岁月的脚步是多么的匆匆,毫不顾惜我们的嗟叹.正因如此,无数成功人士总是把时间抓得牢牢的,一时...

(编辑:自媒体)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白云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