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劳动教育的特点有哪些精神

来源:baiyundou.net   日期:2024-06-29

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也是涉及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新时代,教育系统从创新教育理念、完善教育体系、落实课程建设等方面,推动了中小学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但在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层实践中仍面临家长、师生在理念、期待、诉求上与课程目标、内容、要求间的现实落差。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落地生根,还需要做好家长劳动教育观的引导、劳动实践基地建设、“五育”融合路径探索等三方面工作。

做好家长劳动教育观的引导

家庭是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开展的起点和基础,与学校、社会共同构成劳动教育的教学空间。家庭、家长对劳动教育的态度关系到中小学劳动教育能否真正落地生根。而决定他们态度的依据,是其对劳动教育在孩子成长成才中作用的判断。

中国家庭素有勤俭、耕读的传统,自古便重视劳动育人。但目前,很多家庭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仍存在对“劳”与“育”、“做”与“学”之间关系处理的焦虑。面对“是否要提高劳动教育地位”这一问题时,家长们普遍持肯定态度,但在实践上却放不开手脚。家庭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始终同学业压力成反比,对劳动教育的支持基本在中学前达到高峰,其后,家庭反对甚至可能成为部分学生参与劳动的最大阻力。可见,对家长劳动观、教育观进行必要的教育引导,开展专门面向家长的劳动教育动员,是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亟待发力的“真问题”。

笔者看来,做好这项工作需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对家长劳动教育观的引导,应着重关注“隔辈”家长群体,可采用“一封信”“短视频”等形式,由学生转递学校建议;其次,学校应倾听家长诉求,力戒简单的观念灌输和任务传导,注重针对不同家庭的情感启发,着力扭转家庭教育的功利化倾向。例如,家长会上,可设置“家务劳动是缓解压力的有氧运动”等相关专题,舒缓家长的焦虑情绪。

保障“走出去、动起来”的劳动实践基地建设

“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动手实践”,是中小学劳动教育对青少年最具吸引力的因素之一。笔者认为,青少年兴趣的维持,需要他们在不断接触事实和现象中体验运用知识的成就感。如果中小学劳动教育不能持续提供这种成就感,就无法让青少年真正爱上劳动。

当前,限制中小学劳动教育“走出去”“动起来”的关键在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水平不足,主要表现在规模容量相对不足、实践内容同质重复、保障配套水平参差等问题。在解决规模不足的问题上,一方面,国家应继续鼓励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完善政府主导、社会为主的开发模式,努力做大增量;另一方面,现有基地要尽快建立跨校使用、跨区互融的“手拉手”制度,以集约化方式打破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不平衡分布,坚决用足存量;学校社会双向发力,为青少年“走出去”“能动手”创造前提条件。在解决内容同质的问题上,中小学劳动教育要在形式多样、递进设计基础上,更加注重“实践套餐”建设的周期性特点,避免青少年在中小学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近似;同时,加强建设可互动的数字化基地,弥补各地区实践教学资源的局限和一般数字化平台“动手难”的不足,力求通过新鲜场景中的“做中学”强化学生对祖国各地、各行各业快速发展的感受。但需十分注意的是,在数字化建设中,不可简单以AR实践取代实地实践,防止人机互动中的情感缺失,力避青少年对数字化的审美疲劳。在解决保障水平的问题上,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标准应进一步突出安全要求。健康和安全是劳动实践中各方关注的焦点,是劳动实践得以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劳动实践基地建设要在交通、住宿、防火、防盗、应急处置、医疗救护、设施养护、师资准入、心理辅导等方面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和“一票否决”的清退机制。

探索“加减相宜”的“五育”融合路径

劳动教育是集思想性、社会性、实践性于一体的教学过程,是现代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这决定了中小学劳动教育在坚持劳动和教育相统一的前提下,还要重视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教育的协同共进。

当前,中小学教师普遍认可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和育人价值。这是能够动员教师参与劳动教育“五育”融合路径探索的思想基础。但也应看到,相当多的中小学教师对劳动教育“五育”融合的实践评价却与价值评价大相径庭。造成迥异态度的主因是,以非劳动教育专任教师为主的教师群体面临的学科差别、岗位责任、学段差异所导致的工作压力,以及“五育”融合实践中“只会做加法”的现实窘境。这说明,探索一条“加减相宜”的“五育”融合路径,是当前劳动教育贯彻“三全育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突出“德育”课程独特优势、盘活“五育”融合已有资源,是中小学劳动教育提质增效的最好办法。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和品质原本就是德育教学的重点内容,也在智育、体育、美育教学中有所体现。中小学应建立由学校牵头、骨干参与、成果共享的集中备课制度,紧密围绕“劳动创造知识”“劳动与艺术”“劳动与体育”等主题展开教学设计,为专任教师铺路、为学科教师解惑,杜绝目前劳动教育中部分存在的“打卡”“贴膏药”问题,真正实现在立德、增智、强体、育美中促进青少年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养成。

(李思聪)

(光明日报)

","gnid":"95ef06a22e3c77fa5","img_data":[{"flag":2,"img":[]}],"original":0,"pat":"art_src_3,otherc,fts0,sts0","powerby":"hbase","pub_time":1682380800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46bbf71d6044065b20c2218b48c33776","redirect":0,"rptid":"a07e27a537103bd8","rss_ext":[],"s":"t","src":"北青网","tag":[{"clk":"keducation_1:基地","k":"基地","u":""},{"clk":"keducation_1:家长","k":"家长","u":""}],"title":"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落地的三个“实招”

郝纯亮4891如何在劳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
勾蓓很19148481684 ______ 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是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劳技课教学是学校创新教育的良好载体,在小学劳技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因为师生在进行每一项劳动技术教学...

郝纯亮4891知识分子劳动的特点有哪些?
勾蓓很19148481684 ______ 知识分子劳动的特点有: 1.探索性与创造性创造是探索中的发现和发明,创造性是科技劳动的灵魂,是知识分子脑力劳动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2.复杂性与艰苦性探索与创造的特点决定了知识分子劳动的复杂性和艰苦性. 3.积累性与连续性知识分子的劳动是在前人劳动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有连续性的,也是可以逐渐积累的. 4.严格性与逻辑性这是达到科学认识所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知识分子必须具有严密的科学态度和求实的科学精神. 5.自主性与个体性个体能动性是脑力劳动的基础,个人的思维方式、能力水平和科学素养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因此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自主性,才能相互启发、补充和探索,促使集体智慧的发挥,产生更大的创造力.

郝纯亮4891人力资源计划的含义是什么? -
勾蓓很19148481684 ______ 人力资源计划的含义 人力资源计划是指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通过企业未来的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状况的分析及估计、对职务编制、人员配置、教育培训、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招聘和选择等内容进行的人力资源部门的职能性计划.通俗的讲,...

郝纯亮4891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是什么? 拜托各位帮帮忙啊~~
勾蓓很19148481684 ______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劳动任务的综合性.首先教师需要同时完成培养学生多方面发展的任务上.其次在每一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和指导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第三,教师要善于协调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教育影响,以指导...

郝纯亮4891科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 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什么意?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有什么意义
勾蓓很19148481684 ______ 教学活动的基本内涵:“活动”是活动教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要准确把握活动... 由于劳动总是指向创造性地建造一定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因而具有对象性,具有...

郝纯亮4891PLC工作过程的特点是什么?
勾蓓很19148481684 ______ 当扫描用户程序结束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就进入输出刷新阶段.在此期间,CPU按... 根据上述过程的描述,可以对PLC工作过程的特点小结如下:[5] ①PLC采用集中采样...

郝纯亮4891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意义是什么? -
勾蓓很19148481684 ______ 开展劳动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劳动技能.“劳动课”不是理论课,与其让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不如放手让学生亲手尝试.当然,教师也不能放手不管,要传授给学生有实践意义的劳动技能,告诉学生劳动技巧和安全防护知识...

(编辑:自媒体)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白云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