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古代人生科举殿试答案

来源:baiyundou.net   日期:2024-08-09


在古代科举考试中,一个来自四川的年轻考生引人注目。他不是世家子弟,却怀揣着对知识和成就的渴望,志在必得。考试时,他没有写出冗长的文字,而是以八个简练而有力的字,展现了非凡的智慧和洞察力。这八字让光绪皇帝动容不已,被其蕴含的深意所触动。

命运相遇

四川金钟镇义通河锁水阁南岸,一个名叫李骆成骧的孩子,命运充满坎坷曲折。七岁失去母亲,他与父亲相依为命,然而家庭的支离破碎令父亲陷入绝望,农田荒芜,家中充满混乱。

骆成骧的生活充满了艰难困苦,衣衫不整在大街奔波,时而行乞,时而觅食填饱肚子。

然而,一位骆腾焕的商人出现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这位商人敏锐地察觉到这个孩子的不幸遭遇,心生怜悯。他向骆成骧的父亲提出收养孩子的请求:“你无力抚养此子,不如让我收养他,给他一个更好的生活。”

在骆成骧的父亲深思熟虑后,被对方的显赫身份和华丽装束所打动,最终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从那刻起,骆成骧开启了全新的人生,成为了骆腾焕的义子,不再姓李,而是被赐名为骆腾焕。

骆腾焕的心意并非单纯出于怜悯,而是源自他对骆成骧内在灵气的认可。他坚信只要给予适当的教育,这个孩子定能脱颖而出,成就非凡。

然而,骆腾焕并未告知骆成骧的生父这个决定,因为他担心对方可能不舍得孩子离去,或者提出难以承受的条件。

随后的事实证明了骆腾焕的远见卓识。骆成骧展现出了惊人的才智,能够轻易地记住书本上的文字,快速领悟深奥的著作。他的天赋和学习能力让人叹为观止,完全符合骆腾焕早已洞察的潜质。

天资过人,命途多舛

骆成骧的父亲赠送了他两本书——《百家姓》和《弟子规》,期望他在一个月内读完。然而,第二天一早,父亲见到骆成骧在院子里嬉戏,不解地询问为何不专心读书。

“孩儿已读过了。”骆成骧回答。

父亲有些疑惑:“小小年纪就会说谎了?”

“爹爹,孩儿不但读过,还能背诵。”他的自信回答让父亲心生感动。

于是,父亲要求他即刻背诵,威胁说若是谎言,必受惩罚。然而,骆成骧一字不差地背诵出书中内容,令父亲感到欣慰与自豪。

然而,随着骆成骧进入成都锦江书院,美好的外表下显露出残酷的现实。这所声名显赫的官办学府收取的高额学费,即使在今日仍让人咋舌。这种经济压力不仅成为许多有志青年和家庭的负担,更是难以承受的负担。

他成长于一个富有的家庭,被一位慷慨的养父收养,得以踏入锦江书院,一个被誉为智者摇篮的学府。

在那座名校里,他受到了无微不至的教育和关怀。他的聪颖和勤奋让人们看到了他不凡的潜力,预示着他在科举考试中必定大放异彩,迎来辉煌的前程。

然而,命运往往并非人们所料。当考试的成绩一一公布,骆成骧却痛苦地发现自己的名字并未出现在金榜上。这个曾被期待能为家族争光的年轻人,竟在接近三十岁的年纪里,依旧迷失在功名之路上。

他的挫败感如同冬日里的酷寒,让他感到难以启齿。曾经被寄予厚望的他,现在却在失意中挣扎。他心中隐隐感受到那种在名校时的优越感,与现实的残酷对立,使他陷入痛苦的沉思。

命运的棋局

挖掘人才就如同在一片模糊而混沌的天空中寻找碎片,拼图般零散而不清晰。人才选拔似乎是一个充满了随意和不确定性的过程,就像往昔填报高考志愿一样,容易引发弊端。那时推荐制度的存在,几乎使得只有官员背景的孩子有机会进入仕途,寒门子弟很难打破这困境。

在那个时代,唯有具备官员背景的孩子才能被推荐入仕,而普通人家的孩子几乎没有机会被认可和选拔。这造成朝野间彼此猜疑,官员间相互难以认可对方的能力,因为他们大多拥有世代官员的背景。

就像诸葛亮才华横溢,却只能默默耕耘在南阳;而曹操虽然行为不端,却因为家族背景得以被推荐入仕,成为北部尉。对于出身平民、无背景的人来说,踏入仕途几乎是不可能的。

然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的出现,是历史上的巨大进步。这个制度让普通人家的孩子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成为了他们的梦想。虽然穷人家的孩子难以接受教育,但那些有幸接受教育的孩子数量大幅增加。

然而,科举制度也并非完美。考试题目偏重于《四书五经》,在清代更是僵化为“八股”文。这使得真正的人才并不一定能够被发掘,反而有时被选拔的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人才。

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有些人选择了另一条路,他们选择了反抗。人们熟知的黄巢、洪秀全等人,就是因为考试失意而愤怒,最终选择反抗现状,企图颠覆统治。有趣的是,这些人中也有落榜生的身影,就像黄巢、洪秀全一样。

历史上,有许多被埋没的人才,比如明朝的李时珍、蒲松龄等,他们虽然才华横溢,却屡次落榜。就连像左宗棠这样为大清建立奇功的人,也未曾通过科举考试,更不用说中状元了。

因此,骆成骧虽然名落孙山,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是庸才。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棋局中的一步,命运的走向取决于机遇和才华的碰撞。就像左宗棠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也多亏了特殊时局的催化作用。

这种命运的变化就像大海中的波涛一样,有时决定一个人前途的不仅仅是他的才华,更是机遇和时机的交汇。所以,名落孙山并不意味着才华的消逝,而是命运交错的一部分,或许,骆成骧的光芒还在等待着最适合他的时机到来。

红尘考局

骆成骧在殿试前夜,坐立难安,思绪如潮,心境变幻莫测。落榜后,他深陷困境,酒馆成了他消愁的归宿。考试失利的沮丧,更让他牵挂着即将年迈的养父和困顿的家境。

然而,命运在逆境中为他开启一扇窗。在酒馆中重逢昔日考场的友人,他得到了一番意外的建议:“何不同时兼顾教学与复习,当个家教,一举两得。”这个新的计划点亮了骆成骧的眼睛,他迅速展开了行动。

他边教边学,全力备战未来的考试。最终,在清光绪二十一年的乙未科会试中,他终于荣获了进士资格,得以参加殿试。

然而,即便成为进士,他并未停歇。骆成骧志在超越,渴望争取状元头衔。因为他深信,只有怀揣冠绝志向的才子,才配称为优秀的考生。

然而,殿试并非只是考验知识,更需要一笔点睛之策,触动皇上心弦。而这一年的殿试,却正值一个特殊的时期——1895年农历四月,大清帝国在甲午战争中不敌小国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地位急转直下。

这一战令清朝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光绪皇帝和整个大清王朝备受困扰。曾经引以为傲的洋务运动也难以解决国家的困境,皇帝陷入对国家未来的沉思与挣扎之中。

殿试之夜,骆成骧凝视着墨宝,思绪如潮,他心怀国家兴衰,试图在答卷中展现对大清前途的看法。他深感大清帝国的挫败,沉思着如何引领国家走向复兴之路。他的笔下文字,渴望成为国家复兴的开端,为大清带来新的活力,重燃昔日的荣光。

墨写千古情怀

殿试成为了一场重要的历史转折,成千上万的学子们被寄予了朝廷的厚望,在试卷上述说对国家前途的见解,为皇帝指引未来的方向。

光绪皇帝怀着疑虑和期待,期盼着这些学子们的答案能够为他带来启示。他在殿试的题目上摒弃了往常的套路,而是鼓励考生们从社会民生和变革的角度出发,希望他们能为国家的发展开出新的方向。

尽管表面上清朝依旧维持着其高高在上的形象,但实际上,清朝正在逐渐实现着各民族的融合。自康熙以来,汉人大臣在政治舞台上的角色日益突出。太平天国时期,清朝政权能够继续存在下去,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一批汉人大臣的忠诚和奉献。

骆成骧诚心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关切,并提出了治国的四条建议。尽管这些建议并非崭新,但他深知这是光绪皇帝所期望,因为这是历代大臣们一直重视的国计民生。

然而,在答卷的结尾,骆成骧用了八个简洁而深刻的字:“主忧臣辱,主辱臣死”。

这八个字并非空洞的陈词,而是骆成骧深情的寄语。他想表达的不仅是一句成语般的总结,更是对光绪皇帝心中伤痛和国家屈辱的体察。在甲午战败之后,他想要传达的是,考生们愿意与皇上同仇敌忾,共同承担国家的荣耀与耻辱,与国家共命运,共享荣辱。

忠臣

忠臣已不再常见,时代的潮流在变,人们的选择也在更新。效忠国君已不再是唯一路径。

然而,在这充满变革氛围的年代里,骆成骧这样的忠臣出现了。他的忠诚打动了光绪皇帝。

皇帝决定将他封为状元,这是对他忠诚的最高肯定。八个简洁的字改变了骆成骧的命运,从一个贫苦的孩子,成为清朝最杰出的状元之一。

成为状元后,他得到了翰林院修撰的职位。接着,他担任了贵州和广西乡试主考官、山西提学使,以及京师大学堂首席提调等职务。

尽管受到皇恩的荣宠,骆成骧的思想并非拘泥于传统。当大清濒临灭亡之际,他没有选择保守,也没有归顺张勋效忠大清。相反,他接受了民国政府的职务,甚至在四川省担任过临时议会议长。

骆成骧的一生展现了他的淡泊名利、清廉自守,以及坦荡光明的品性。他从未为了权势财富而放弃良知。

最后,作为主考官参与了一场文官考试后,他返回成都不久便离世,享年61岁。他留下的不仅是状元的光环,更是对品德忠诚的传承。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gnid":"99a95a2fbd84206a4","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882,"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04450a9b056b941e.jpg","width":600},{"desc":"","height":798,"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fc9192e853e97db7.jpg","width":1200},{"desc":"","height":646,"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f84b76149ddf3084.jpg","width":1200},{"desc":"","height":794,"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3628c567854b38ad.jpg","width":1200},{"desc":"","height":708,"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f29ddb79a1a8a222.jpg","width":1200},{"desc":"","height":636,"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a6670bbf7516c95a.jpg","width":1200},{"desc":"","height":652,"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82762a9fce0ca9a5.jpg","width":1200},{"desc":"","height":528,"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5d02f6273f151eed.jpg","width":1200},{"desc":"","height":754,"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463147d3ffd2cc66.jpg","width":600}]}],"original":0,"pat":"zzc,art_src_0,fts0,sts0","powerby":"pika","pub_time":1701398980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95e554420ea222e271a85f14b1e93562","redirect":0,"rptid":"05f4ad8898750cba","rss_ext":[],"s":"t","src":"一度电影v","tag":[{"clk":"kculture_1:清朝","k":"清朝","u":""},{"clk":"kculture_1:光绪","k":"光绪","u":""}],"title":"清朝最穷状元,殿试时在考卷上写了8个字,光绪飙泪:状元就定他

司景牵787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分别称为什么 -
韦佩万17847572636 ______[答案] 状元,榜眼,探花

司景牵787“学而优则仕”,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做官,这是我国古代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请问科举考试中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 -
韦佩万17847572636 ______[选项] A. 隋炀帝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司景牵787古代科举考试的问题乡试叫秋闱会试叫春闱殿试叫啥?还有古装剧,读书
韦佩万17847572636 ______ 乡试叫秋闱 ,会试叫春闱 ,是因为考乡试在秋季,会试在转年春季.殿试也叫廷试,会试考中进士及第才能参加.读书人上京赶考,考的是会试

司景牵787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名、第三名分别称为 -
韦佩万17847572636 ______[答案] 第二名被称为榜眼 第三名被称为探花

司景牵7877.科举制在中国影响深远,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那么殿试录取者称为( ). -
韦佩万17847572636 ______[选项] A. “大元” B. “解元” C. “进士” D. “榜眼”

司景牵787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什么?
韦佩万17847572636 ______ 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 “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遇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才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司景牵787历史上的一甲,二甲,三甲,四甲是啥意思?
韦佩万17847572636 ______ 邢冰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代府级考试及第的童生称秀才;乡试(省级)考中者称举人;在京师礼部会度及第者称贡生;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度及第者称进士,其...

(编辑:自媒体)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白云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