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古代重视人才的事例

来源:baiyundou.net   日期:2024-07-28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纵观五千年华夏文明史,古代选拔官员的人事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先秦的世袭制,到秦朝的军功制,从汉朝的察举制,到隋朝创立的科举制,都体现了古代中央对于人才选拔任用的探索和尝试。

其中有一个历史时期的人事制度,最为历史学家所诟病,那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从公元3世纪到公元6世纪,九品中正制盛行了五个朝代,前后近300年的时间。九品中正制的核心内容,就是以门第出身论官位高低,人才的晋升渠道被世家大族一手垄断,逐渐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僵化局面,魏晋南北朝也因此成为古代历史上最为动荡的大分裂时期之一。

那么,九品中正制对于人才的划分,果真是以门第高低作为唯一标准的吗?

一、“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曹丕称帝建立魏朝之后,由谋士陈群担纲,颁行“九品中正制”作为新的选官制度。每州、郡内设立一名“中正官”,也就是专门选拔人才的人事职位,且该官员必须由三品以上官吏担任。

根据出身、德行和才能的不同,中正官将所有的文人士大夫分成三六九等,分别授予对应的官级和职位。

“九品中正”中的“品”字,起初就是“门第”“出身”的意思,体现了古代人根深蒂固的门阀观念。上至权倾朝野的二品大员,下至七品县太爷这样的芝麻官,都是依据这样的标准评定而来的。

至于金字塔尖的一品官员,在史料中鲜有记载,一般认为是虚设的头衔,实际上的最高品第就是正二品。

从秦汉时期开始,“门当户对”的门第思想就逐渐深入人心,大姓家族往往在一方享有万民敬仰,从而凭借自己的地位、声望,获得更多的权力和利益。

不过在魏晋以前,这种思想还仅仅停留在一种官场潜规则,并没有白纸黑字地写进法律条文。曹丕即位后,百官不服人心浮动,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他审时度势出台了“九品中正制”,目的就是拉拢朝中的“高门”官员,让他们忠心耿耿地为自己效命。

“正二品”以上官员一律属于“高门”的范畴,而二品以下则称为“寒门”。正二品以上官员不仅权势熏天,甚至手握官员任免的生杀大权,垄断了“九品中正”这场权力游戏的规则,造成“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局面。

“九品中正制”始于曹魏,盛于西晋,直到隋朝开皇年间才寿终正寝。这项特殊的人事权力制度自曹丕谋士陈群提出后,沿用了三百年整整五个朝代,将中国古代官场的腐朽病态推向了新的高峰。

从那以后,贵族阶级正式拥有了一把名正言顺的“保护伞”,他们对内联姻、对外封闭,将已经到手的政治特权世袭罔替,庇荫子孙后世。

这种逐渐固化的门阀政治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甚至直到今天,相亲说媒还免不了问一句对方的户口、资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南北朝开始,中国官场分成了两大阵营,一类是出自世族大家的“清官”,一类则是毫无背景,全凭自己本事跻身政坛的“浊官”。

讽刺的是,这里的“清官”与包拯、海瑞那样的青天大老爷毫无关系,反倒大多都是中饱私囊、无德无才的贪官污吏,反倒“浊官”一派才是真正为民做主的中流砥柱。

二、“九品中正制”的成因:

《三国·魏志·陈群传》记载,九品中正制诞生于咸康元年,也就是公元220年,此时魏武帝曹操尚未去世。但在创立之初,这一制度选拔人才的依据还不是血统出身,而是才能德行的优劣。

在此之前,两汉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主要以道德是否高尚为主。然而到了东汉年间,天下大乱,察举制的不足之处日益凸显。

人们慢慢意识到,一个人的品德不是短时间内能够看出来的,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考量观察才能见真章,也就是所谓的“日久见人心”。

于是乎,全国各地的乡野间逐渐流行起一种名士品评、褒贬人才的风潮,最火的时候,甚至能够左右朝廷对人才的选举任免。

名士当中有一些人,批评人物的时候总是恰到好处,被当时的老百姓奉为偶像,只要他们说谁不好,话一出口就成定论。如此一来,朝廷的用人权力遭到一些别用有心之人的严重干涉,对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所以从统治者的角度考虑,察举制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这就是“九品中正制”诞生最初的动因。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说曹操功成名就以后,曾要求名士许劭给自己写一则评语,许劭言道:“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个故事未必符合史实,但足以见得在曹魏时期,乡野名士的评价有多么受重视,即便是权倾天下的曹操,想出名也得请他们捧场。

这些名士大都出自名门望族,也就是世族的代言人,久而久之,名士和大族互为表里,逐渐垄断了朝廷的人才选拔。

东汉末年,宦官把持朝政,外戚结党专权,整个社会充斥着黑暗与腐败,像这样的乡议品评,多多少少还带有传达民意、激扬正气的作用。

然而到了三分天下之时,各割据政权纷纷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第一要务,天天搬弄是非教唆百姓的名士集团,自然就成为了统治者的眼中钉、肉中刺。

西汉创立察举制的另一个初衷,是基于儒家道德中的伦理秩序。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仁”是一个人与生俱来最基本的品德,只有“克己复礼为仁”,才能教给他其他的知识。

秦汉两朝的帝王为了巩固政权,大都将儒家思想奉为治国大道,这就是察举制出现的历史背景。然而,到了魏晋时期,人们不再将品行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

从东汉三国开始,经年累月的兼并战争造成频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两汉时盛行的乡议品评无法执行,于是便诞生了一种权宜之计,各乡评选出一位德高望重之人作为品评人,在吏部选拔人才时负责举荐,以便于朝廷对于文人士子的考察。为了进一步控制舆论、加强中央集权,后来朝廷对此职位进行直接任命。

三、“九品中正制”的弊端:中正官垄断人事权势熏天,朝野间乌烟瘴气百弊丛生

九品中正制刚刚出台的时候,确实在维护政权稳定方面收获了明显的成效,最大的获益者也就是世族大家们,无不对其交口称赞,齐声高呼天子圣明,自然对统治者更加忠心耿耿。

然而,随着社会环境和世道人心的变化,九品中正制一味追求门第的弊端逐渐显现。公元284年,尚书左仆射刘毅成为第一个公开抨击该制度的人,认为其是非不分、贤愚不明,不再适用于国家的发展。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掌管人事大权的中正官员权力逐渐膨胀。朝中的当权者想要把权力地位延续给子孙后代,就必须先过中正这一关,所以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巴结讨好,以求自己的子嗣仕途通达。

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更不必说,如果不给中正一点好处,想要谋个称心如意的官职,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谁要是一不留神得罪了中正,还可能会受到降职的处分。

上至二品大员,下至文武百官,中央所有重要官员的任免升降,全部都要看中正官的脸色。为了在评第论级的时候多评一等,许多官员无所不用其极,中正官的府门都被踏破了门槛,前来实行贿赂的人每天络绎不绝。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中正官一人当家、徇私舞弊的局面愈发严重,官场上很快充斥了无德无才的贪污腐败分子,把朝廷搞得党派林立、乌烟瘴气,加剧了政治的腐败堕落,成为社会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最大障碍。

《晋书》记载,西晋时曾有一位中正官叫做王衍,他不顾旁人的眼光,向朝廷举荐亲兄弟王澄、王敦担任枢要职位,还大言不惭地说自己是“举贤不避亲”。

然而,两人在官场中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王成先后历任雍州和荆州刺史,可在职期间耽于酒色不理政务,最终遭到朝廷弹劾;王敦就更夸张了,竟然拥兵自重,做起皇帝梦来,结果被天子察觉,惨遭极刑。

九品中正制自推出以来,对于汉末察举制、征辟制造成的腐败乱象,起到了一定的整肃作用,有效杜绝了朝野内外的朋党乱象,有力巩固了中央集权,并从此沿用长达三个世纪,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选官制度,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总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中央文武百官的荣辱高下,全部取决于中正官一人的爱憎好恶,造成依附权贵者青云直上,安分守己者潦倒困顿的荒唐局面。

其二,中正官一般都是出自世家大族,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由此推行的“九品中正制”不仅无法为国家选拔能人贤才,反而阻塞了寒门知识分子入仕晋升的渠道,沦为贵族权力世袭罔替的“保护伞”,魏晋南北朝也因此成为我国古代最动荡的大分裂时期之一。

结语:

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典型的“乱世”之一,魏晋南北朝分裂动荡的局面,与这三百年间盛行的“九品中正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项制度诞生的时候,处于天下大乱、三国鼎立的战争年代,曹丕一方面需要大量人才壮大曹魏势力,一方面又要维持统治稳定,保住曹操留下的江山,无奈之下行此权宜之计。“九品中正制”与生俱来的诸多弊端,也为其最终走向灭亡埋下了伏笔。

参考:

1、《魏书》

2、《晋书》

3、《太平御览》

","gnid":"9e6aaafe697c59470","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383","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a7be5861eb7ce0df.png","width":"553"},{"desc":"","height":"667","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034459dbe677fc3b.png","width":"553"},{"desc":"","height":"726","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7b9ad56d4014940d.png","width":"553"},{"desc":"","height":"362","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d43a7e002d18a262.png","width":"553"},{"desc":"","height":"391","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911309301d138767.png","width":"553"},{"desc":"","height":"287","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2b116768510eb01a.png","width":"554"},{"desc":"","height":"335","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5600ca05a122774c.png","width":"553"},{"desc":"","height":"291","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f504446835bca206.png","width":"552"},{"desc":"","height":"370","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ba82ddc876ac097c.png","width":"554"},{"desc":"","height":"487","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4feb4e2707501dae.png","width":"553"},{"desc":"","height":"604","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99bc8367705e1de4.png","width":"553"}]}],"original":0,"pat":"art_src_0,fts0,sts0","powerby":"pika","pub_time":1698715037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b17467351f26c14a93e916a3088b8fd8","redirect":0,"rptid":"7cb8519a3bf8bbcb","rss_ext":[],"s":"t","src":"谨礼墨花","tag":[{"clk":"kculture_1:九品中正制","k":"九品中正制","u":""},{"clk":"kculture_1:古代","k":"古代","u":""}],"title":"剖析古代九品中正制,难道真的只是以门第来区分人才的高低的吗?

贾复茗5141你知道历史上广纳贤才的故事吗列举一个写下来 -
匡采通13812055842 ______ 曹操任用人才主要是在早年.首先是他提出唯才是举,打破了当时需要门阀,地位的这一传统.其次就是不拘小节,郭嘉其人,平时个人生活比较放荡,常常有人告状给曹操,他一笑置之.贾诩设计致使曹操长子和爱将典韦生故,但是后来贾诩...

贾复茗5141谁能帮我找5个“统治者对人才的赏识”的例子 -
匡采通13812055842 ______ 唐太宗——魏征 曹操——关羽 刘备——诸葛亮 汉武帝——司马相如 刘邦——韩信 武则天——骆宾王

贾复茗5141历史上像刘邦一样重视用人而成就一番事业的事例还很多,请举出一例说明. -
匡采通13812055842 ______ 刘邦任用萧何韩信,汉武帝任用西域王子金日(石单)理财,平民子马夫卫青领兵,霍去病弱冠之龄领兵

贾复茗5141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 -
匡采通13812055842 ______[答案] (1)第一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 带有较强时代色彩. (3)本小问的认识,属于开放性题,依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古代人才选拔根本服务于封建统治...

贾复茗5141古代君王重用人才和无视人才有哪些例子 -
匡采通13812055842 ______ 明君都会重才,但最难的是识才. 针对你这个问题,比较简单的就是楚汉争霸时,刘邦项羽对韩信的用免.

贾复茗5141重视人才的古人有哪些 -
匡采通13812055842 ______ 李世民,武则天,张良,汉武帝

贾复茗5141曹操重用人才都有哪些故事 -
匡采通13812055842 ______ 三国时代群雄角逐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人才的较量,每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的崛起无不以优秀人才为后盾;没有人才优势,也就无所谓事业上的成功,曹操对此深有体会:“吾起义兵诛暴乱,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乃贤士大夫...

贾复茗5141中国古代磨难造就人才的事例100字 -
匡采通13812055842 ______[答案] 霍金,伟大的物理学家.不幸被卢伽雷氏症束缚在轮椅上.一次学术报告会上,一位女记者提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请问霍... 煎熬中他又奏响了《英雄交向曲》,向人们展现了古代一个个为人类未来很艰苦卓绝斗争的英雄,他们是如何应对苦难战胜命...

贾复茗5141唐太宗和武则天是怎样重视人才的?他们的做法对我们今天的国家建设有何启示? -
匡采通13812055842 ______ 除了上面的回答之外,我再给你举些具体的例子:唐太宗害怕魏征,闷死小鸟的事情就是一个典范.魏征直谏,得罪了他,李世民要把魏征给杀了,最后在王皇后的劝阻下也没有杀他,为什么?只因为他老婆给他吹了枕边风吗?肯定不是,就是...

(编辑:自媒体)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白云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