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唐代服饰的文化内涵

来源:baiyundou.net   日期:2024-09-01

唐代社会对《母仪传》中的《邹孟柯母》最为推崇,以孟母的事迹作为母仪的标准,把子女教育作为母亲的重要职责。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子女关系着家族的未来与门第的兴衰,所以在唐代将子女抚育成才,做一个令人敬佩的贤母,成为大多数母亲的毕生追求,也是封建礼教下,女性获得社会成就和荣耀的唯一途径。

唐代母训文化在各种条件下逐渐形成,其内容也异常丰富。唐前期的母训倾向于,母亲对儿子仕途的指点,在廉洁、为政技巧等方面来教育孩子。而唐中后期,由于科举取士的偏重,母训内容则强调母亲对孩子的学业辅导和督促。

唐代母训文化在多种原因下不断形成

1、母亲训诫子女是天经地义的事

儒家思想在处理人伦关系时,对每个人的家庭角色进行了严格限制,“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教,作为个人行为准则,在家庭延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母慈”的内涵比较宽泛,其中不仅包括母亲对孩子的慈爱,还包括母亲对孩子含有浓郁的期望。另外,“子孝”也给母亲教子提供了有力的伦理依据。

虽然,封建社会对妇女给予各种限制,如“幼从交兄、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妇礼和“子妇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的经济上一无所有,但是抚养子女和孝顺父母,则是人伦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和要求。“孝”被称为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之生也。”(《孝经译注》)。子女为了尽孝,不得不服从母亲的管教,母亲训诫子女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

2、亦母亦师:女性学识的提高,使母亲能在唐代私学中担当教育者的角色

唐代女子接受教育之广泛、女子观念之清新和女子地位之重要,在中国古代史上独具风采。开元、天宝以降,随着科举进士制的盛行和士人政治的形成,教育普及和文化下移的趋势愈益明显,使女性受教育的机会也大为增加,从而提高了广大女性的学识教养,也为更好地培养子女打下良好基础。

唐代士人对私学的重视,使得母训文化在唐代相对引人注目。自魏晋门阀士族形成以来,士族高门之家族教育不外乎家风培养与家学因袭两大要目,而这二者与母系一方所具备的门风教养关系甚密。因此,结婚时对门第声望的讲求,是必要的,即不仅强调父系亲属应具有较高的索养,同时强调母系亲属应具有良好的品格和学养。惟其如此,才能承绪传家、光大门嵋。

唐代母训内容丰富,如仕途的指点、忠孝观的培养、学业的教育

1、在仕途上进行指点的郑氏母训

郑氏,唐右常侍李景让之母。李景让担任浙西观察使时,部下中有一左都押衙违背了他的意旨,李景让竟将这个左都押衙用木杖打死,军队中群情激愤,眼看就要发生变乱了。

郑氏叫李景让站在庭院中,训诫道:“天子会汝以方面,岂得妄杀?万一致一方不宁,岂惟上负天子。”(《新唐书》)。

说完,命令左右家人脱去他的衣服,叫他坐在庭院中,而她自己举起鞭子就要抽打李景让的背,军队于是才安定下来。李景让的母亲性格严明果断,教子有方。李景让妄杀人命,激起公愤,她当众斥责李景让,还要鞭打他,一方面教训了儿子,使他以后不再肆意妄为。另一方面又轻而易举地将一场兵变消饵于无形。

能在仕途上给孩子指点的母亲,往往性格坚强强,深明大义,自身既有高尚的操守,又有深厚的文化素养。不仅在孩子年幼时悉心调教,而且在他们长大成人、步入仕途之后,依然对他们施加有益的影响。让自己的孩子在为官之路上少走岔路,真正的造福一方。

有时母亲们并不见得能直接灌输教授给幼子多少有形的知识,但她们始终勉励儿子一心向学,鞭策儿子学有所成,同时在仕途上不断教导儿子做人做官的道理,而一旦儿子成材,就自然会给社会增添精神和物质财富。唐代母训文化中的重德垂范等精华,对子女一生,乃至对后世历史都产生了积极深刻的影响。

2、忠孝观的培养也成为唐代母亲重视的内容——杨氏母训

忠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后演变为君臣之间的伦理道德;孝是处理父母子女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实际上是封建道德的最高原则,同时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之道。因此,忠孝观的培养也成为唐代母亲重视的内容。杨氏,监察御史董昌龄之母。董昌龄生于蔡州,历经吴少诚、吴少阳,至吴元济起兵造反时,任吴房令。

杨氏告诫昌龄曰:“逆顺之理,成败可知,汝宜图之。”杨氏又告诫曰:“逆党欺天,天所不福,汝当速降,无以前败为虑,无以老母为念。汝为忠臣,吾虽段无恨矣。”杨氏叫昌龄速降于王师,不要担心母亲的安危;若能成为忠臣,做母亲的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

董昌龄依母计,降于王师。宪宗听说了之后大为喜悦,授予郾城令兼监察御史。昌龄哭着叩谢说:“这一切皆是我母亲教育的结果!”吴元济把杨氏关了起来,准备杀掉,替杨氏求情的人很多。等到叛军平定了,杨氏竟没有什么事,宪宗封她为北平郡太君。杨氏劝子降王师之举,既消除了一场战争,又保全了董家的名声,同时也挽救、教育了儿子,得时人盛誉。

3、重视学业,无论困难多大也要把子女抚养成材

唐代母亲们克服种种困难把年幼的子女抚育成材,借此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她们格外重视子女学业,勤于劝导。

例如:在唐代墓志铭中记载,深州毕府君夫人孀居之后,对嗣子学业尤为关注,“夫人虑怠学而色严,憨幼孤而心恻,提耳抚首,哀而谕焉。或择邻而居,或断织以示,训育渐长,器皆老成”。大意就是寡母重视孩子的学业,同时也很严厉,择邻而居、断织以示,用尽种种办法,把孩子培养成才。

唐代母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鼓励子孙后代创业裕后、光宗耀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学而优则仕”。于是母亲对儿子的教育方向就是,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好官,光宗耀祖。随着唐代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学而优则仕”的势头更甚,简直可以说是疯狂。

科举考试推动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而读书人尤其是寒门读书人也乐此不疲。这是普通士人步入上层士大夫殿堂的敲门砖。在这种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全社会父教其子、兄教其弟读书考进士蔚然成风。而这时母训的主要内容,也是激励、鞭策子孙后代要通过考试进入上层社会。

唐代母训的方式多样,在言传身教和寓教于乐中教育子女

1、通过自身的学习,达到言传身教的目的

唐代女性受教育的范围与程度有一定的提高,所以上层社会的母亲们大多具备一定的知识文化素养,所以她们在教育子女时多亲自教导。

例如唐代颖上县令李府君夫人郑氏,“尝慕释理,耽读典坟,每获精义,未尝不执卷以召诸幼而教导之,孜孜诲谕,唯曰不足,即可知其训方也”(《唐代墓志汇编》)。

母亲通过自身的不断学习,深读典籍,等自己把知识理解贯通之后,再教导孩子。这种教育形式,就是以身作则,想让孩子爱上学习,首先就要自己喜欢学习。当然,唐代母亲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教导孩子,主要源于唐代社会放宽了对女性学习的限制。

社会对女子接受教育开始保持宽容的态度,并对学有所长的才女大力推崇。在唐代中上层仕宦更是家庭重视女子文化教育,士大夫诗礼之家的女子也有不少习文读书的。不过,让女子读书习文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使她们知书而达“礼”,以便更好领会三从四德等“事人之道”,并非是培养优秀知识女性人才。

2、寓教于乐,在游戏与闲谈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游戏与闲谈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可谓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在游戏的特殊情境中,一方面与幼小进行情感交流,另一方面在嬉戏中学得知识与道理。如唐代将军独孤公早逝,夫人张氏孀居,张氏在“嬉戏之间,用能率导。终徙学官之舍,载成慈母之家”。最终“能读旧史,兄弟至穆,吏职尤精”。张氏这种在“嬉戏之间”的学习方式,最终使兄弟二人成就了一番事业。

母训将书本典籍中丰富玄奥的道理,通过寓教于乐,传递给孩子。母亲在与孩子的谈话中,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把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和深刻精神,传递给下一代。口语对话,言谈心交,有别于书面语言,它是一种俗文化类别;而典籍,则是一种雅文化存在。可以说,母训文化通过俗文化形式表达雅文化内容,这种教子方式如今看来也很前卫,它是文化传播上一种突破和创新。

总结

唐代母训文化的形成是多方面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唐代母亲教育子女,之所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归根结底都是是母亲对子女未来的殷切期望,也是母亲,通过教育下一代,来实现因封建社会对女性的种种限制,而无法在现实社会中直接实现的追求。

封建社会大量“母以子贵”的现实影响着女性,于是通过培育孩子间接地达到目的,成为封建女性追求卓越的重要方式。女性是人类生命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她们既创造了生命,也通过培育这些生命来显示自己的价值,昭示自己的存在,并通过孩子间接实现卓越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唐代墓志汇编》

2、《中国家庭教育史》

3、《中国女子教育通史》

4、《唐代妇女》

","gnid":"9f68e91376acf1c85","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364","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d27e3068ce5b5dab.png","width":"659"},{"desc":"","height":"477","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1ea38d96d03364df.png","width":"642"},{"desc":"","height":"520","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7408b0968dc6704a.png","width":"666"},{"desc":"","height":"607","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03ce2527565501a1.png","width":"776"},{"desc":"","height":"636","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9165422d4b4f7245.png","width":"641"}]}],"original":0,"pat":"art_src_0,fts0,sts0","powerby":"hbase","pub_time":1686502140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bb960df73662a55b5e1adf1fe54545ee","redirect":0,"rptid":"46fd6d0b24f623d5","rss_ext":[],"s":"t","src":"星阑天","tag":[{"clk":"kculture_1:唐代","k":"唐代","u":""},{"clk":"kculture_1:郑氏","k":"郑氏","u":""},{"clk":"kculture_1:寓教于乐","k":"寓教于乐","u":""}],"title":"唐代母亲教子有多前卫?亦母亦师、寓教于乐的母训文化盛行于世

舒浦空1873关于唐朝的文化等等
鱼晶追19731982092 ______ 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组绶一应俱全.在大袖衫外加着裲裆,也是隋唐时期官吏服饰的一个特点. 文化是在...

舒浦空1873关于唐代服饰的一些资料 -
鱼晶追19731982092 ______ 唐朝时,中原人穿起胡服和游牧名族的靴子,正如唐诗所描述的“胡音胡骑与胡装,五十年来京纷泊.”进入盛唐,“仕女皆竟衣胡服”,戴胡帽.受西域习俗的影响,妇女又盛行穿男装.那时的女装,流行袒胸窄袖,反映了唐代较为开放的社会风尚.

舒浦空1873不同朝代的汉服形制分别是什么样的? -
鱼晶追19731982092 ______ 汉服是中国传统服饰的一种,其形制在不同的朝代都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朝代汉服形制介绍:1. 西汉:西汉时期的汉服主要有长袍、短袍、褶裙、蒙冠、圆领等.此时的汉服设计较为简单,色彩以黑色或深色为主,采用较为朴素的装...

舒浦空1873唐朝的服饰与花钿艺术 -
鱼晶追19731982092 ______ 在服饰上,唐代开始流行女着男装,服饰也变得更大胆,更艳丽,袒胸露背在这个时代成了时尚.同样,唐朝女性的面装也变得更大胆,更奔放,更个性化.浓浓的胭脂铅粉肆意的在脸上涂抹,花钿要用黄金制作,黛眉的画法要与众不同……...

舒浦空1873唐朝和清朝的服装文化
鱼晶追19731982092 ______ 唐朝贵族很流行穿纱,据说有一个官员穿了五层这样的衣服,大家还能看到他胸口的一颗红痣.贵族流行大红大紫的颜色而平民相对淡雅.唐朝女子出门要戴面纱,后来流行戴一个帽子上面垂下黑纱. 清朝自然是穿旗装,贵族女子戴旗头,穿旗袍,脚着花盆底鞋.平民服装要简单一些,颜色相对素净.男子戴小瓜帽,穿旗装外套马甲,腰上佩玉

舒浦空1873古代唐朝的服饰是什么样的? -
鱼晶追19731982092 ______ 希望对你有帮助: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

舒浦空1873为什么说唐朝是中国服饰最繁荣的时期 -
鱼晶追19731982092 ______ 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经济基础的晴雨表.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舒浦空1873关于唐朝服饰 -
鱼晶追19731982092 ______ 一条一条说吧. 第一条:唐代服饰上的花纹常见的有:团柯纹、联珠纹、云龙纹、忍冬纹(忍冬,又可分卷草忍冬和桃形忍冬.) 第二条:唐代服饰前期和后期不太一样.初唐时女子服饰一般是上襦下裙制,裙穿在腋下的称齐胸襦裙(齐胸襦...

舒浦空1873有关唐代服装的论文 -
鱼晶追19731982092 ______ 由于通西域,外族服饰文化对唐宫产生的影响,还反映在思想观念上的变化.西安出土的石刻上记载着妇女胡装的模样,就是极好的见证.唐代从西域传来的胡歌舞;从中亚传来的胡腾舞;表演时急转如风的胡旋舞,舞者所穿的衣服就可以称作...

(编辑:自媒体)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白云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