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范仲淹粥分四块

来源:baiyundou.net   日期:2024-08-16

今文资三年一迁 ,武职五年一迁 ,谓之磨勘 。——范仲淹

宋朝是我国古代科举取仕的第一波高潮,它宋朝和唐朝的国祚时间相差不是太大,国土面积更是逊于大唐的巅峰,但是录取进士的数量,竟然快达到了唐朝的近9倍。

(唐朝的进士数量总数,大约为7000多人,唐朝的进士人数大约为60000人)

那么宋朝进士的人数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增幅,这么多的进士又怎么来安排体制内的岗位呢?

宋朝和唐朝最大的不同,就是皇帝们对于武将集团的看法,唐朝的李氏一族,虽然标榜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嫡系血脉,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他们身上的鲜卑血脉。

而且自汉朝灭亡以后,儒家学说的道统就被踩在“乱臣贼子”的脚底下摩擦了,纵观曹魏至隋唐,大家都是走的暴力建国的路径。

因此唐朝的统治者虽然开始搞科举取士,但是朝廷中大部分官员,其实还是走的偏门。

这种靠着拳头打天下的行为,对于已经建立国家的既得利益者是极为不利的,因为是个人在这种氛围之下,都可能往上去看,而不愿意闷头干好自己的事。

所以等到宋朝这个正统的中原王朝建立以后,老赵就想重新把儒家学说给拾起来,因为从历史经验来看,只有儒家的“君权神授”说,才能让大家放下他下争强好胜的心,甘心为既得利益者所驱使。

那么要想推动新的政策,就必然会触动既得利益者(对于大宋来说,这些人就是建国时的功臣宿将)的利益,那么如果削弱这些人的反对力量呢,解决办法就是通过科举补充新人(这里的新人是相信“君权神授”的儒家门徒)。

通过科举补充新鲜血液之后,老的功臣宿将就开始被削弱,然后整个武将集团也开始随着政策推动而没落。

不过矛盾这种东西,从来不会完全消失,只会用新的矛盾来取代旧的矛盾。

大宋解决完武将集团的问题之后,接下来面对的,就是文臣集团的一家独大,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新的问题呢?

大宋朝廷想到的办法,是利用文官团体的内部制约,比如朝廷设置一个岗位以后,就会再设定一个制约它的部门,而在部门内部,也有制约,比如大宋的每一个文官岗位,原则上要求至少有三个人。

这三个人分别是:已经去职的人,正在履职的人,以及一个随时准备上岗的人,也就是所谓的“一官三共人之”。

在这套繁琐的文官体系之下,官员的数量自然需求很大,因此宋朝的科举才需要录取如此规模的进士。

那么这么多的进士进入体制以后,他们后续的升迁又怎么来处理呢?

宋朝官员扩招之前,各朝的官员数量其实从明面上来看,是不太充足的,因为岗位稀缺,又没有充分的进入体制门路,所以前朝的官员晋升,往往要看门户等主观性很强的办法。

但是宋朝不同,官员的编制都泛滥成灾了,如果这个时候没有一个能让大家都信服的升迁办法,那么这个问题会是一个严重的大问题。

宋朝的朝廷当时经过慎重考虑,最后想出来一个名为“磨勘”的办法,这个办法的核心,看似是双核驱动:

“磨勘”的第一核是资历,根据一开始的“磨勘”要求,官员的晋升是需要明确时间限制的,比如你是一个文官,那么你只有在任上干满了三年,才能考略自己的升迁问题,如果你要是武官,那么这个时间限制还会延长到五年;

“磨勘”的第二核是考功,根据大宋朝廷制定的考察制度,并不是你到了三年或五年的期限,就一定可以升职加薪,你还必须要在任期内的各项考核中,顺利通过。

从表面来看这个制度似乎非常公平公正,但是在实际的运行当中,这个政策却有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一个官员如果资质一般,但是他只要能差不多的应付完考核,那么他就能在相应的时间,凭借资历升迁。

而对于那些资质出众的人来说,他们就是在任期内干出花来,如果资历不到,也会因为时限问题,而无法获得升迁。

因此这个政策一旦实施起来,其实是非常低效的。

大宋的一代神人范仲淹,在打算为大宋改革的时候,曾明确提出,要对这种低效的“磨勘”进行改革,他的初心很好,但是最终结果却是以失败而告终。

范仲淹当时想改革的内容很多,改革失败的原因也很多,如果细聊占据的篇幅也会很多,因此咱们今天只聊他为什么没能改动低效的“磨勘”制度。

范仲淹当年没改变“磨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古代一切制度的设立的核心,都不是为了保护所有人的利益,它制定的出发点永远都是为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磨勘”制度也是如此,它的出台是由朝廷高层决定,而这些高层为了维护自己的名利,自然希望下面的人升迁速读越慢越好,越难以触及自己利益越好,因此“磨勘”对于朝廷的“元老”来说是一种保护,而对于新人来说是一种限制。

等到新人好不容易攀爬到老人的退去后留下的位置时,你说他是会支持原来的制度,还是会为山下的新人重新建立一条快速来到自己身边的“捷径”。

第二,“磨勘”制度虽然看似效率比较低,但是他却相对比较公平,你不管是普通人的孩子,还是官宦之后,原则上,你都要经过时间的磨砺而往上晋升,而不会立刻就去“插队”入职。

这种情况的持续,会让下面的人和官员都看到上升的希望,只要我再坚持一下,我也有希望爬的更高,虽然我现在自认为比别人强,但是我没有爬到山顶的原因,不是有人压制我,而是我的资历还不够。

当山下的人有了这种想法以后,他们就有了可能存在的希望,他们心里郁闷就会得到宣泄,他们就不会走极端,国家整体就会相对稳定,国家的稳定对于统治者来说,自然比效率更重要。

既然“磨勘”制度,对于山上的皇帝和大臣都有利好,范仲淹想动它自然就会失败。

其实又何止于“磨勘”......

","gnid":"908a1383c7039b819","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419","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a9a3b1f46cfc57e2.png","width":"630"},{"desc":"","height":"463","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1bc6a2d286160db9.png","width":"678"},{"desc":"","height":"415","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3d5c67d72457cce4.png","width":"623"},{"desc":"","height":"441","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1c7405d2d5dc2d59.png","width":"664"},{"desc":"","height":"440","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4f5377a00028be50.png","width":"703"},{"desc":"","height":"456","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b6ae6b3cc4febcd7.png","width":"688"}]}],"original":0,"pat":"art_src_0,fts0,sts0","powerby":"hbase","pub_time":1683545117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394f1e4692a03be6ffcb94bfd764e340","redirect":0,"rptid":"280db2267539efb0","rss_ext":[],"s":"t","src":"贪吃的骆驼","tag":[{"clk":"khistory_1:儒家学说","k":"儒家学说","u":""},{"clk":"khistory_1:范仲淹","k":"范仲淹","u":""},{"clk":"khistory_1:宋朝","k":"宋朝","u":""}],"title":"宋朝的官员升迁,为何要讲究论资排辈,范仲淹想改革为什么没成功

荣璐诸1442成语 划粥割齑 的 由来 -
厍菡水13971905210 ______ 划粥割齑 解释: 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 典故: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为后人喜爱,广为传诵. 范仲淹的祖籍原来是陕西影州,迁到江苏吴县是后来的事情.他不到3岁时,父亲因病故去.他随着母亲改嫁到朱家.十几岁时,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应天府书院,拜当时著名学者感同文为师,学习经邦治国的知识,立志报国为民.在应天府书院期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划粥割齑),当作一天的饭食.

荣璐诸1442疯狂猜成语里,粥字分成四份打一车语 -
厍菡水13971905210 ______ 正确答案为断齑画粥.粥又称之为齑,并且根据范仲淹成语典故也能够猜出该成语的答案.成语解释:【解释】:断:切断;齑:酱菜或腌菜之类.指食物粗简微薄.形容贫苦力学.【出自】:宋·释文莹《湘山野录》:“范仲淹少贫,读书长白山僧舍,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两块,断齑数十茎啖之,如此者三年.”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荣璐诸1442隔夜冷粥切一半,是个什么典故? -
厍菡水13971905210 ______ 隔夜冷粥切一半,是断齑划粥的典故,出自范仲淹年少时的故事. 断齑划粥 范仲淹年幼时家境贫寒,无法上学,但他读书心切,只好到寺院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 在寺庙读书期间,他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常常读书通宵达...

荣璐诸1442名人为梦想而不断追求的事例!要长点! -
厍菡水13971905210 ______[答案] 1.范仲淹“划粥割齑(jīu)”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年少求学时,由于家贫,他的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这就...

荣璐诸1442古代谁将粥分成四分吃 -
厍菡水13971905210 ______ 范仲淹年轻时,由于家境清贫,上不起学,就一个人跑到一个僧舍中去读书.每天晚上,他用米煮一盆稀粥,等到第二天早晨凝固成块,然后用刀子划为四部分,早晚各取两块做主食.没有菜,他就切上几根野菜茎,加点盐凑合着吃.

荣璐诸1442哪位历史名人把一碗稀粥分开,早晚各吃一半? -
厍菡水13971905210 ______ 范仲淹 原文: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日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其二,断齑数茎啖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自讶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仲...

荣璐诸1442典故"划粥割齑"主人公是谁 -
厍菡水13971905210 ______ 范仲淹不到3岁时,父亲因病故去.他随着母亲改嫁到朱家.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朱家是长山的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他片读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和切成细末的咸菜一起吃,吃完继续读书.后世便有了划粥割齑的美誉.古文为:“日作粥一器,分四块,早暮取二块,断虀数茎,入少盐以啗之.如是者三年.”

荣璐诸1442古代名人贫穷的故事 -
厍菡水13971905210 ______ 1、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

荣璐诸1442划粥割齑是什么意思? -
厍菡水13971905210 ______[答案] 断齑画粥. “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引申为“细碎”.” “齑”有时也写做“虀”,音“ji”,原意是细碎的菜末. ... 由于家贫,生活得也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

荣璐诸1442范仲淹苦学 可贵的品质 -
厍菡水13971905210 ______ 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

(编辑:自媒体)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白云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