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范仲淹苦读及第的故事

来源:baiyundou.net   日期:2024-08-16

说到宋词,总会有那么一长串词人的名字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也会回忆起那一篇篇有名的词作。清代学者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说道:“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将宋词按照流派分为豪放词和婉约词是非常准确的。

说起豪放词,有一个老生常谈的故事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特点与风格,据南宋俞文豹在《吹剑续录》中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这段记载说的是苏轼和同事的对话,他们谈话的内容是关于柳永和苏轼各自的词作特点的,从同事用打比方的方式说出了柳词和苏词迥异的风格来看,苏轼的豪放词确实不是轻柔婉转的风格,唱将起来是气象恢宏、声律铿锵的男高音表演。

说起婉约词,它的故事要比豪放词精彩多了。起源于晚唐五代时期的词,本身是一种有娱乐性质的音乐文学。在取材上,主要描写儿女情长、离愁别绪,词风清丽、婉媚,在词意所流露出的情感含蓄委婉。这是豪放词和婉约词在创作风格上最大的不同。

五代词人欧阳炯在《花间集序》中说:“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忏之玉指,拍案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

当时的歌词,一般是供歌女在文人士大夫休闲娱乐、歌舞宴会等场合演唱的,常用琵琶等弦乐器伴奏,如宋翔凤《乐府馀论》所言:“北宋所作,多付筝琶,故啴缓繁促而易流。”所以,朋友说苏轼的词是“关西大汉执铁板”的比方,实含有戏谑婉讽意味。可见,在宋代词坛,婉约词一直是主流,也被词人们奉为圭臬。

不管是婉约词还是豪放词,欣赏宋词的同时,我们都会被宋词视野广阔,气象雄浑的豪放之气所感染,也会留恋它那“文抽丽锦,拍按香檀”的婉约之风。

词发展到北宋中叶,已然成为一种抒情体裁的文学。经过前几代词人的开拓,又经过晏殊、欧阳修等人的努力,苏轼和他的学生的接力传承开拓,词所承载的抒情功能更为强大,词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宽广。

经过这些词人不遗余力地努力,得来的结果就是词的情感内涵丰富了,词的时空境界也拓展了,词的艺术品位也提高了,宋词经历了华丽的蜕变和质的飞跃,终于可以像唐诗一样表现创作人丰富而复杂的心灵世界与胸襟怀抱,也终于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与唐诗双峰并峙的两座高峰,由此也进入一代文学殿堂。

说到宋代婉派词人,李之仪可以算得上是一位杰出的婉约风格的词人。他曾提出词是“自有一种风格”的论断,对确立词的独立地位有重大意义。后来,女词人李清照的《词论》提出的词“别是一家”的理论,即是对李之仪“自有一种风格”的延续、拓展、深化和完美注解。

苏轼曾评价李之仪“才高识明”,并称赞他的文章“入刀笔三昧”;《四库全书》的编者也认为李之仪的“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清末词学家兼词学评论家冯煦也认为李之仪的词“长调近柳(柳永),短调近秦(秦观)”。

李之仪一生官职并不显赫,但在补传中却记述了他和苏轼的交往事迹,他是北宋中后期“苏门”文人集团的重要成员。

出身名门,词作传世

李之仪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无棣李氏,是宋代有名的望族,李之仪于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出生于无棣(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家世渊源的书香门第。

李之仪少年时聪颖过人,从小饱读诗书、才华横溢,并且师从于范仲淹之子范纯仁。苦读经书当然是为了在科举考试中能够脱颖而出,李之仪在22岁就进士及第,足以说明他的刻苦努力。

在那个时代,李之仪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斜杠青年,他在琴棋书画也有很精通的。进士及第之后,李之仪一直在基层任职,先后担任过四明、万全县令等。

李之仪在词作方面同样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清代学者纪昀(纪晓岚)主持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姑溪词提要》中称李之仪的文章:“神锋俊逸,往往具有苏轼之体。”

为什么会对李之仪有如此高的评价呢?因为李之仪是苏轼的学生之一,元祐文人集团的成员,擅长作词,不管是词风还是散文创作,都明显有苏轼的风格。他与苏轼的友情广为流传。

明清之际著名藏书家毛晋在《姑溪词跋》中说李之仪的词作“多次韵”,小令的创作方面更是长于淡语、景语、情语。也就是说李之仪的词作语言简洁,并有借景抒情、寄兴寓情的特点。

李之仪不光专注于词的创作,在创作方面也有高深的理论,他很注意词的特点。李之仪在《姑溪居士文集·卷四十·跋吴师道小词》中认为:“唐人但以诗句而用和声抑扬以就之,若今之歌阳关词是也。至唐末,遂因其声之长短句而以意填之,始一变以成音律。”在这段论述中,李之仪指出了词的写作方式和音律在唐代的一些变化,并且强调了遣词造句的重要性。

李之仪还对晚唐温庭筠的花间词、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风、五代以来至宋初词人柳永和张先的词风也做了点评:“至柳耋卿,始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明,千载如逢当日。较之花间所集,韵终不胜。由是知其为难能也。张子野独矫拂而振起之,虽刻意追逐,要是才不足而情有余。”

在这段记载中,能看出来,李之仪指出了柳永词作方面的不足之处,也就是“韵终不胜”,而对张先的词作评价是“才不足而情有余”。也就是说,张先的词作才气不足,内容显得有些平淡。

苏门学士,情意绵长

作为苏轼的门人和学生,他与苏门四学士的交往也就有了很多的交集,他曾与秦观、黄庭坚、贺铸等人互作歌词赠答。但是他的词作成就仍然与这几个人有小小的差距,正如清代词学家冯煦评论说:“姑溪词长调近柳(柳永),短调近秦(秦观),而均有未至。”

苏轼对李之仪的影响是很大的。李之仪文学集《姑溪居士全集》中收录与苏轼有关的作品就有四十余首。在《苏轼文集》和《苏轼诗集》中收录的苏轼写给李之仪的诗词作品也有二十余首,特别是在苏轼遇赦北归的一年时间内,就给李之仪写了七封信笺。

由此可见,二人的情谊非同一般。而且苏轼对李之仪的评价也很高:之仪能为文,尤工尺牍,谓入刀笔三昧。”

李之仪的诗词文章写得好,在一定程度上是受苏轼的熏陶、指点,他在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几经波折,这与苏轼有很大关系。

苏轼比李之仪年长,李之仪也是苏轼的良师益友。公元1071年后,苏轼的仕途之路充满坎坷,颠沛流离长达十余年,期间先后出任杭州、密州、徐州,再贬黄州。

李之仪对苏轼的遭遇甚为不平,他积极联系一些旧日好友和官宦在朝中活动,以图苏轼早返汴京。李之仪把自己的思念、想法都写进书信中,寄给远在黄州的苏轼,苏轼接阅后,心情十分激动,随即给李之仪回复了一首《答李端叔书》,彼此友情可见一斑。

元祐八年(1093),当苏轼知定州(今河北省保定市)时,他恳请朝廷任命时为枢密院编修的李之仪为定州签判,作为其助手,共守边陲。

李之仪之前有过从军经历,他早年曾在沈括介绍下,入北宋名将折可适幕府,主管驻军文字事,李之仪协助折可适共守边陲,两人是生死之交。

李之仪熟悉边境军队事务,苏轼也对其褒扬有加,他将李之仪比作东汉著名将领马援和班超,并作《次韵答李端叔》诗相赠:

若人如马亦如班,笑履壶头出玉关。
已入西羌度沙碛,又向东海看涛山。
识君小异千人里,慰我长思十载间。
西省邻居时邂逅,相逢有味是偷闲。

同为苏轼学生的黄庭坚,也与李之仪有着良好的交往,同样坎坷的仕途加深了两位文人之间的友谊。黄庭坚也曾写下《次韵答李端叔》,来表达两人的深情厚谊:

喜接高谈若饮冰,风 骚清兴坐来增。
重寻伐木君何厚,欲赋骊驹我未能。
山影北来浮汇泽,松行东望际锺陵。
相期烂醉西楼月,缓带凭栏濯郁蒸。

无论是李之仪的朋友,还是他的老师,都是当时文坛大名鼎鼎的人物,也都是优秀的词人。李之仪既对词作有深厚的理论见解,同时也创作了大量的词。

最美情书,感动世人

李之仪本身就是一位优秀的词人,在他的诸多佳作中,《卜算子》就是很有名的一首。因为这首词的创作还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徽宗崇宁初年(1102年),李之仪提举河东常平。

54岁的李之仪本来可以好好再干一番事业,因为得罪权贵蔡京的缘故,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崇宁二年(公元1103年),仕途不顺的李之仪被贬到太平州。

此后,生活似乎跟李之仪开了一个玩笑,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太平州期间,李之仪女儿及儿子先后生病去世,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夫人胡淑修也在悲痛中撒手人寰。

李之仪在《与祝提举无党》中写道:“某到太平州四周年,第一年丧子妇,第二年病悴,涉春徂夏,劣然脱死。第三年亡妻,子女相继见舍。第四年初,则癣疮被体,已而寒疾为苦。”

此时的词人正处于人生中最艰难的低潮期,恰恰就有这样一位女子走进了词人的生活,她就是杨姝。杨姝抱琴款款走来,李之仪内心充满惆怅,没有心思听歌曲,但是杨姝一首《履霜操》打动了李之仪尘封的心,触碰到了李之仪的伤心痛处。

词人一时情难自禁,他不曾想到世间竟然还有一位女子懂他,这琴声不就是此时此刻他内心的写照吗?李之仪情不自禁地思忖:往后余生,只能纵横文字的经纬,构造一处清幽的诗意栖居地,静静地在里面休憩,默默地等待生命的蜕变,在这诗意的栖居地,还有他的红颜知己杨姝。

琴声是他们爱情的见证,爱情总是伴随着数不清的秘密,在心里悄悄绽放。在爱情的感召下,李之仪给杨姝写了好多词曲,而杨姝将这些词曲付之管弦。

在唯美文字与动人音乐的交汇中,他们不仅邂逅了爱情,也印证了爱情、收获了爱情。在其中一首名为《浪淘沙·霞卷与云舒》的词中,李之仪用唯美的文字镌刻了他们的爱情:

霞卷与云舒。月淡星疏。摩徽转轸不曾虚。到当时留意处,谁是相如。
魂断酒家垆。路隔云衢。舞鸾镜里早妆初。拟学画眉张内史,略借工夫。

此后两人的交往频繁了起来,大多是以书信的形式遥寄相思之情,这年的秋天,已是半年未见杨姝的李之仪,在滚滚东流的长江边上,抑制不住地思念她。此刻词人的内心思念就像这奔涌的长江水,他写下了《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收到书信的杨姝也被这催人泪下的、肝肠寸断的深情感动,不顾一切地嫁给了这位仕途和感情生活都遭受挫折的词人。

同住长江边,同饮一江水,却因形格势禁、相隔两地而不能相见,李之仪对杨姝的相思之情犹如这奔涌的江水,此情绵绵无绝期。只能对空长叹“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负的相思情意。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立意深得民歌与古乐府的精髓、神情和韵味,即景生情,叙事中阐明感情,全词语句通俗易懂,感情却深沉真挚。

尤其是下阕,借长江水言情,如浩荡江水回环往复,词句简单明了、通俗易懂,抒情又深婉含蓄,同时词作在构思上新巧,让人读完回味无穷,真正的“意尽而情不尽”之作。

长江这一天然屏障阻隔了双方的见面,却阻止不了彼此的思念,长流的江水又是一脉相通的、也是遥寄思念的载体。

全词围绕长江这一抒情线索,将无尽的相思之情、无穷的离愁别绪表达出来。长江之畔既是词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又是双方对永恒爱情的期待。这首词的结尾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的思念与爱恋,给人以江水长流、爱情长久的感受。

婉约佳作,精彩纷呈

简洁明了也是李之仪词风的一大特点,《谢池春·残寒消尽》就是李之仪用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语言写出离别相思之情的精品佳作,原词如下:

残寒消尽,疏雨过,清明后。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开头三句点出雨后清明的时间节令,中间四句写出了清明时节宜人的春日景色。大意是说,冬日的残寒散尽,小雨过去,已到了清明之后。花间的小径聚敛着残余的落红,微风吹过池沼萦绕起新的波绉,小燕子在庭院门窗间穿飞,飘飞的柳絮沾上了衣襟两袖。

这几句语言精美,措词精工,笔锋触及的是构成春天景物的诸多元素,而且这四句中每一句中都出现了一个动词,“敛”“萦”“穿”“沾”这四个动词连续运用,把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色呈现在读者的眼前,给人一种尽收眼底的感觉,词意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生机盎然,充满了意趣和韵味。

“正佳时,仍晚昼”,是时间和空间的延续,点出时间已经到了黄昏时分。黄昏时分的景色依然很美,让词人不由得发出阵阵赞叹,“正佳时”的“佳”字,一字点明主题。词人将眼前的美景徐徐道来,行文不紧不慢,章法自然天成。

上阕以“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结尾,这句中的滋味到底是一种什么滋味呢?其实“飞絮沾襟袖”这一句已经暗示了。

钻入襟袖的片片飞絮,惹来词人的阵阵闲愁,但词人却没有直白地描摹飞絮的形态,而是用废墟钻入衣袖这样的意境进行了烘托,这就是李之仪“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词风的特点。

既然“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只能将这种情愫用酒来比喻,一杯浓烈的酒浸透着词人万千的情怀,我们可以透过文字去体会词人李之仪的内心世界。

下阕一开头,随着词人的目光转移,四句带有强烈对比效果的抒情句便跳脱出来:“不见”和“相见”,“相见”和“相守”形成词义比较,表明词人对内心情感的认识和追求,彼此相思而不得见,这是词人无法释怀的,也是出于对这种情感的宣泄。

李之仪和所思念的人处于离别相思的境地,这是事实,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他也只好“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这是词人无奈的思绪。

词人将相思之情寄托给门前的垂柳树,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美好的遐想。词作简洁抒情,含蓄而隽永,令人回味无穷,正是婉约词的风格特点。

再如李之仪的这首《南乡子·端午》,就是一首即景生情、即事喻理的词:

小雨湿黄昏。重午佳辰独掩门。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好事无人载一樽。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恰似当时枕上闻。

全词抒发了作者在端午佳节的闲愁:上阕写端午节的景象,天空下着小雨,词人独自一人,在这样的环境里,就显得格外冷清,李之仪不由得回忆起往日的热闹时光。

下阕抒情,在端午佳节却没有亲朋好友的陪伴。喜悦的事情只有自己一人享受,愁烦心绪也只能借酒浇愁了。整首词简洁抒情,写得深婉而含蓄。

清代学者、四库馆臣纪昀评论李之仪:“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这样的评论可谓是切中肯綮,精准而专业地总括了李之仪小词的特点。

李之仪的这首《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就将小令清婉动人的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并借登凌歊台以抒发了内心的感慨,原词如下: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凌歊台,位于当涂县,据文献资料记载,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凌歊台周围平旷,视野开阔,登上高台,可以望到很远的地方。正如词中所说“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词人在暮春时节登上高台,目的在于借景发挥。李之仪在当涂居住期间,曾经登上过这座高台。李之仪虽身在江南,内心也很思念家乡,登高以眺远,越发触及了词人的心绪,所以也会发出“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的感触。

但词人仅用“春光已过三分”一句就包容了他的种种思绪,以及时空的转换。这一句表达得含蓄蕴藉,具有很强感染力。尤其是“ 江山重叠倍销魂”一句中的“销魂”二字,饱含着词人悲喜交集的感情。李之仪清婉的词风由此可见一斑。

小话诗词

李之仪一生的仕途坎坷,几经贬谪,直到晚年才遇赦复官,被朝廷授予朝议大夫的官职,此时的李之仪已经年逾古稀,他对仕途已经没有太多的追求了,也没有去赴任。

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南姑溪河畔成了词人颐养千年的地方,因为太平州城南有一条姑溪河,所以词人自称为“姑溪居士”。宋徽宗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69岁的李之仪走完了他的一生,去世后葬于当涂藏云山致雨峰。

南宋吴芾在当涂为官时,仰慕李之仪的人品的词风,将李之仪的作品编成《姑溪居士前集》,共50卷。李之仪一生没有显赫的官职,却依靠文学的成就而出名,这一点上来说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在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李之仪能够脱颖而出,确实有着不同寻常的才华,他的词作有着深婉含蓄、简洁抒情、清婉的特点,是婉约词作的优秀创作人,他也是那个名家辈出、名作纷呈的时代里的一颗划过夜空的璀璨流星。

","gnid":"981795f8493c1a9b1","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644","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f9458554fe981742.png","width":"966"},{"desc":"","height":"719","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7fb1a9035dd08fd5.jpg","width":"1026"},{"desc":"","height":"736","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636cdb4045cd6678.png","width":"1104"},{"desc":"","height":"964","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05f094e2f636e65b.jpg","width":"1386"},{"desc":"","height":"886","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4650fda3b80ae8ee.jpg","width":"1200"},{"desc":"","height":"667","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98813744e4937690.png","width":"999"},{"desc":"","height":"854","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046de925d43ae498.jpg","width":"1282"},{"desc":"","height":"1184","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3380c63a4f900812.jpg","width":"1380"},{"desc":"","height":"720","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0811a1aafdb689de.png","width":"1080"},{"desc":"","height":"854","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af2ea8f3de49bff4.jpg","width":"1280"},{"desc":"","height":"675","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aaf1e36b9ad5cf27.png","width":"1013"},{"desc":"","height":"720","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d913ef7764ac88ad.png","width":"1080"},{"desc":"","height":"667","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37f3981e3bcb9906.png","width":"999"},{"desc":"","height":"877","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c0b23a8b7b17d505.png","width":"1316"},{"desc":"","height":"880","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8d8af08bed65fa7e.png","width":"1320"},{"desc":"","height":"786","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119fbfc54918b8ef.jpg","width":"1248"},{"desc":"","height":"628","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48e310ba806bb7ad.png","width":"942"},{"desc":"","height":"839","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c8128c999ec712be.png","width":"1259"},{"desc":"","height":"577","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0c6dd2a44c8742ec.png","width":"866"},{"desc":"","height":"720","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8d9cdab836aaed2a.png","width":"1080"},{"desc":"","height":"779","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2e37c9f906342a24.png","width":"1166"},{"desc":"","height":"648","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4df06a345ce3d923.png","width":"972"},{"desc":"","height":"854","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2ca0a7dd0cff7b14.jpg","width":"1282"}]}],"original":0,"pat":"zzc,art_src_0,fts0,sts0","powerby":"hbase","pub_time":1684626127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05f0a1bc41675f8efd892ee6adaab8fb","redirect":0,"rptid":"245cbb65978683c5","rss_ext":[],"s":"t","src":"小话诗词","tag":[{"clk":"kculture_1:苏轼","k":"苏轼","u":""},{"clk":"kculture_1:黄庭坚","k":"黄庭坚","u":""},{"clk":"kculture_1:情书","k":"情书","u":""}],"title":"宋词之美流动千年,那个写出最美情书的词人李之仪,后来怎样了?

姜帝凌1315范仲淹是怎样刻苦学习的 -
熊贱杭18176494246 ______ 《宋史》记载范仲淹在应天府书院“昼夜苦读,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以水沃面.”

姜帝凌1315范仲淹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学 -
熊贱杭18176494246 ______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馕(zhǎn)粥不充,日昃(zè 太阳偏西)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姜帝凌1315文言文:《范仲淹苦读》讲了范仲淹刻苦读书的哪几件事 -
熊贱杭18176494246 ______ 1.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2..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3.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4.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____1.熬夜苦读,冷水浇面,.省吃俭用2.做官论天下,奋不顾身,遭污蔑3.不食肉,刻苦自勉,衣食仅自足4.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不知道对不对..

姜帝凌1315范仲淹的苦学表现在什么地方啊? -
熊贱杭18176494246 ______ 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贫穷无助,改嫁常山朱姓男子,范仲淹张大点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感动的痛苦流涕,辞别母亲,到南都(不知道哪里)学习,昼夜刻苦学习,五年不曾脱衣好好睡觉,如果晚上困了,就用水洗脸.往往粥都喝不饱,天黑了才开始吃饭,终于通晓六经等,志向远大,常常自言自语说:大丈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有:对父母的孝顺,感恩母亲的不容易,刻苦读书;勤奋的好学,吃苦的能力,心怀天下的志向,坚韧的性格

姜帝凌1315范仲淹是怎样读书的 -
熊贱杭18176494246 ______ 在庙中读书,喝粥度日,一次做好粥,凉了画开,吃一天.读书累了,困了,就用冷水洗脸,提提精神,继续读.

姜帝凌1315速求《范仲淹苦读》的翻译和主要内容,请知道的朋友速速回!谢 -
熊贱杭18176494246 ______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

姜帝凌1315用一句话概括范仲淹吃粥苦读的故事 -
熊贱杭18176494246 ______ 断齑划粥 够了

姜帝凌1315《范仲淹少年苦学》古文怎么翻译? -
熊贱杭18176494246 ______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没有依靠.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把治理国家作为自己的责任,发奋苦读,有时晚上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姜帝凌1315范仲淹苦读 -
熊贱杭18176494246 ______ 《范仲淹苦读》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活面.往往馇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概然有志于天下...

姜帝凌1315范仲淹简介50字左右? -
熊贱杭18176494246 ______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1]),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2]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

(编辑:自媒体)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白云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