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马克思一生的历程

来源:baiyundou.net   日期:2024-09-02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1910年3月生,蒙古族,云南腾冲人。他在父兄影响下自幼受到文化和哲学熏陶,曾两度赴日留学,早年投身革命,1936年出版《大众哲学》。1948年10月起到马列学院(后改名为中央高级党校)工作,先后担任哲学教研室教员、教研室主任,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等职务。1955年6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党的七大、八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6年3月因病去世。

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走进人民大众之中

艾思奇中学时期就参加了进步学生运动,接触和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留日期间,开始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932年在上海加入党的外围组织,从此走上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道路,几年时间里写了大量论著,声名鹊起。1933年6月开始以“艾思奇”的笔名发表文章。1934至1935年,在《读书生活》杂志连载24篇哲学文章,并于1936年1月结集出版,即《哲学讲话》(从第四版改名为《大众哲学》),一时洛阳纸贵,新中国成立前发行三十多版。该书用人们身边的生活实例、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使“新哲学”开始走到人民大众中去,成千上万的青年在它的影响下奔向革命道路。这部书适应了革命斗争的需要,起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作用,蒋介石曾哀叹:“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毛泽东很欣赏《大众哲学》,视之为“通俗的而又有价值的”优秀读物,除要求作为学校和部队提高干部政治文化水平的教科书之外,还向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推荐。1937年4月,艾思奇的另一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著作《哲学与生活》出版,毛泽东读该书时作了19页的摘录。

1937年10月,艾思奇奉调到延安工作,正值毛泽东如饥似渴学习和研究哲学,并进行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毛泽东欢迎艾思奇的到来,二人进行了比较频繁的哲学交往。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也与艾思奇多次交流哲学问题。在这些交往交流中,艾思奇受到毛泽东思想的直接影响,熟悉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发展的脉络,为他学习、研究和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延安时,艾思奇就对毛泽东的“实事求是”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进行了宣传和阐释。新中国成立后,他又陆续写了很多文章宣传毛泽东思想。1965年,写成《毛泽东同志四篇哲学著作辅导提纲》,这是艾思奇研究毛泽东哲学思想最完整的著作,也是他一生最后的系统性研究成果。

在宣传毛泽东思想时,艾思奇并非生搬硬套,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实践经验讲解,既遵从毛泽东著作的原意,又进行创造性发挥。在讲授矛盾的对抗性与非对抗性问题时,他说:“以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没有专门讲,为什么《矛盾论》要讲这个问题?这也是从实践中来的。16年的斗争碰到了要区别对抗与非对抗的问题。1923年陈独秀就把对抗矛盾看做是非对抗的,甚至不承认这个矛盾。蒋介石拿了枪来屠杀工人农民,他还要把工人农民的自卫武装缴掉。另外还有非对抗的问题用对抗办法来解决。”“所以,流血的经验逼迫人要考虑区别一下对抗与非对抗的问题……这些著作是用血写的,不是用墨写的。”

艾思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结论并非僵死不变的,应该充分肯定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同时也反对任意用贴标签的方式空谈毛泽东对它的发展,而必须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给予充分的论证和说明。

广受学员欢迎的“艾教员”

1948年10月,艾思奇到马列学院任教,开始了长达18年的“理论教员”生涯。他担负了大量教学工作,几乎每期每班都讲过课。他授课的内容以哲学为主但涉及广泛,既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也有辩证逻辑、自然辩证法、西洋哲学史等,涵盖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党的建设、文艺理论等多个学科。在他的主持下,中央高级党校还率先在全国开办了自然辩证法班、逻辑班,并编写出国内第一部比较系统的自然辩证法著作——《自然辩证法提纲》。

艾思奇讲课善于用融会贯通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娓娓道来,环环相扣,如数家珍,使学员沉浸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魅力之中,真正感受到真理的力量、逻辑的力量。在讲授事物具有多方面的质的原理时,他说:“一切生物都有质,人有人的质,动物有动物的质。人主要的质是社会关系、阶级关系。人的质主要是阶级性。但是人也是动物,也有动物的质,动物的质不是人的本质……人的身上也有两个质,有动物质、也有化学质,医生就是研究我们身上的化学变化,医生不研究我们的阶级性,他专门研究我们的生理质、化学质。”

艾思奇讲课力求出新,常常反复思考如何把一个题目讲得有新意。1962年讲“历史唯物主义引言”时,他开场就说:“这个引言怎么讲?我考虑了很久,……这次讲引言就比较概括,把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作一点解释,主要的还是结合实际,结合我们讨论中的问题来讲。”他时常变换角度,在1960年的“党史引言报告”中,他突破原有格式,从党史的角度来解读《实践论》《矛盾论》,1964年则又进一步从新的党史角度阐发了“两论”的内容、作用和意义。他强调,在教学中不分场合、不问对象、不研究新材料新问题,一味引章摘句,照本宣科,是讲不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在讲到一些概念、原理时,艾思奇也常常讲出自己的新见解。他认为,以前的教科书上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不一定完全。他主张应该这样定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把辩证唯物主义推广到社会历史的研究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的一个部分;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目的是要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把握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方法的理论;把握研究各种社会科学和研究人类历史的方法的理论。”

艾思奇讲课强调“有的放矢”,重在应用。他在讲稿中说:《实践论》告诉我们,要从认识过程来克服主观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通过实践和调查研究,走群众路线,正确反映客观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路线、方针、政策、办法等等;《矛盾论》又告诉我们,要从方法上克服主观主义,要学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善于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坚持唯物主义的辩证方法。毛泽东的“两论”给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武器,掌握了这个无比锐利的武器,用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认识世界就能比较正确,改造世界就会卓有成效。

艾思奇并不是只在党校讲课,对于各方面的讲课邀请,只要抽得出时间,几乎是“有求必应”。无论是对党的高级领导干部,还是对一般干部群众和广大青年学生,他都一丝不苟地备课,从不糊弄。他还被聘为北大文学院教授,在北大讲《社会发展史》大课,在北大哲学系开设了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以及马列原著等课程。1951年3月,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社会发展史讲座”,当时全国组织收听和学习这个讲座的有50万人,一时成为全国最大的“课堂”。后来,讲稿被编印成书——《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出版发行达100多万册,影响力不亚于《大众哲学》。

一生信守实事求是,做到朴实低调

艾思奇始终把“实事求是”当作自己一生笃行的生活准则。“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艾思奇写文章赞扬过群众的革命热情。后来他在河南下放期间,看到不少问题,就给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写信,指出“过高的生产指标并不能真正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还发表了题为《破迷信立科学无往不胜》和《无限和有限的辩证法》的文章,强调“冲天的干劲一定要与实事求是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深信人民群众力量的无穷无尽,又要注意到人民力量的有穷有尽方面”。

艾思奇非常谦虚低调。他常对身边的同志说自己的感性知识少,为了弥补这个“缺陷”,他多次深入北京市海淀区的农村和天津的工厂参观学习,并在下放河南期间虚心向基层干部和群众学习。他写讲稿和写文章,都是自己动手,疲劳了就在凉台、湖边散散步又干起来,一干就是到深夜甚至通宵不眠。他很少串门闲聊,偶尔与同事聊聊工作和生活,完全没有什么权威的架子。

艾思奇一生酷爱读书。到北京十余年,家里藏书近万册,稍有闲暇,便埋头于书海,专心致志。他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凡是认为有价值的书籍,都留有他的墨迹。有的则专门写下笔记、评述和随感。为了能够直接阅读世界各国的原著,他还以顽强毅力学习掌握多门外语。早年学会了英文、日文和德文,40多岁时,为了准确理解列宁主义理论,他又开始学习俄文。

艾思奇脑子里塞满了工作和哲学,惜时如金。他在北京多年,只去看过一次长城。他热爱音乐,但也是在自己的屋里自娱自乐。游泳、滑冰、书法,都要靠挤时间。多休息片刻,就会觉得内疚。教学、科研、会议、行政事务,各种工作非常繁重。时间不够用,只有靠牺牲睡眠来补偿。长期下来,像一架机器超负荷运转,导致身体状况一天天恶化,56岁正当英年就辞世而去,为新中国思想理论界的损失。

艾思奇一生淡泊名利、朴实无华。他在延安时期就当过解放日报的总编等领导职务,调到马列学院只当一名教员,他本人毫不介意。他最喜爱的头衔是“艾教员”。毛泽东给他的亲笔信,尤其是逐字逐句抄录《哲学与生活》19页多读书笔记,他一直妥善保存,从不拿出来张扬。1964年,中央领导与中央高级党校全体学工人员合影时,毛泽东想找艾思奇握手,找了好几排人才发现他的身影。

艾思奇一生光明磊落,两袖清风。在党校工作的18个年头中,他没有私人纠葛,也没有个人恩怨,1960年被任命为中央高级党校副校长,但他从不摆官架子,不占公家的便宜,也不要求特殊照顾,从来没有利用自己的地位和职权给亲朋及家属安插工作岗位。

","gnid":"92afc50d3c4f7c6ce","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670","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e614b5071fde70d2.jpg","width":"491"}]}],"original":0,"pat":"art_src_3,fts0,sts0","powerby":"hbase","pub_time":1679017920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60d51b1b1ca52d4a9cef12f8c67dc789","redirect":0,"rptid":"010e789b42dc411c","rss_ext":[],"s":"t","src":"精选热点资讯","tag":[{"clk":"kculture_1:马克思主义","k":"马克思主义","u":""}],"title":"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

贾送诗2405马克思人生经历给人的启迪 -
阙纨备15757064188 ______ 马克思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经历对我们的人生是一个激励.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可歌可敬!

贾送诗2405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足迹 -
阙纨备15757064188 ______ 马克思恩格斯: 探寻社会的真正本质前言马克思恩格斯是19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理论影响着整个世界,引领了21世纪的潮流.他的一生足迹跨越了德国、英国、法国等多个欧洲国家,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贾送诗2405马克思的两个伟大的发现是什么 -
阙纨备15757064188 ______ 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资料拓展:一、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

贾送诗2405马克斯出身哪国
阙纨备15757064188 ______ 德国

贾送诗2405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生事迹的感悟和启迪 -
阙纨备15757064188 ______ 马克思和恩格斯出生在19世纪普鲁士王国莱茵省,这是当时普鲁士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在特里尔城出生. 他的父亲是这个城市的高级诉讼法庭法律顾问,同时在特里尔地区法庭供职,年收入大概在1500塔勒左...

贾送诗2405马克思一生有哪些伟大发现﹖ -
阙纨备15757064188 ______[答案] 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主要的理论功绩,就是发现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剩余价值 理论.一、唯物史观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人类历史 发展的普遍规律.二、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

贾送诗2405马克思、恩格斯为创建它们的理论,可以说是呕心沥血,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请你讲述一个其一的历史故事 -
阙纨备15757064188 ______ 戒烟轶事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有一段时间吸烟很厉害,经常烟不离口,边工作边吸烟. 他曾对拉法格说过:“《资本论》的稿酬甚至不够付我吸的雪茄烟钱.” 他吸烟就像干别的事情一样,又快又猛.由于经济条件不宽裕,他总是挑比较...

(编辑:自媒体)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白云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