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包括

来源:baiyundou.net   日期:2024-07-06

\n

  编者按

\n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这“两个结合”的重大论述,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也是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关键。其中,“第一个结合”是我们党百余年来一直强调并坚持的最宝贵经验与法宝。“第二个结合”是对党的理论的又一重大创新,开创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新格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强烈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日前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强调,要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会议还提出“以数字化为宣传思想工作赋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创新经历了怎样逐步深入的历程,如何具体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青年化地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过程中如何落实“两个结合”的年轻化、当代化、时尚化,如何有效服务青年成长,广大青年如何挺膺担当?我们特此推出专题,以飨读者。

\n

  ——————————

\n

  青年是民族的脊梁,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力军。我们要特别注重从青年实际出发,尊重青年首创精神,激发青年的创新活力,在“两个结合”的年轻化、当代化、时尚化方面进行更多探索,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两创”、展现时代生机中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n

  ——————————

\n

  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极端重要性、现实可能性与基本要求

\n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了系统论述。其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下简称“第二个结合”),既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原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和重要特征。

\n

  报告相关纲领性论述,为我们理解和做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根本遵循。

\n

  一是要深刻领会其极端重要性。只有实现这一结合,才能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才能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确保创新理论始终根深叶茂。

\n

  二是要深刻领会其现实可能性。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

\n

  三是要深刻领会其基本要求。即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

\n

  四是要深刻领会其推进方法。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n

  把马克思主义之“魂”与传统文化的“身”“心”“脑”更好地结合

\n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相关论述主要涉及三种存在形态,即作为历史文化、文化心理结构和思想文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历史文化更多属于客观实际层面,文化心理结构和思想文化更多属于主观精神层面,可以说分别代表着传统文化的(肉)身、心(理)、(大)脑。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在一定意义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之“魂”与传统文化的“身”“心”“脑”更好地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

\n

  马克思主义只有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沃土,才能获得“肉身”,不断夯实其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把握当今中国具体实际就必须深入了解其何以如此的历史文化根源,准确把握滋养今日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历史文化土壤。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及其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是最基本的中国实际,某种意义上,是它以“适者生存”的历史机制筛选着后来出现的各种思想、主义。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站稳脚跟,就是因为在这场生存竞争中历史性地胜出了——马克思主义行归根到底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如今,我们需要更加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沃土,使马克思主义的“魂”与中国历史文化的“身”真正合一,在最基本、最前提性的层面确保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持续可能。

\n

  马克思主义只有融通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才能深入人心,不断夯实其中国化时代化的群众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已经深深植根在每个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想方法和行为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极大冲击,但作为基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发挥着恒常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只有积极、主动地同这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之“魂”真正“走心”“入心”,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世界观、方法论,使“君子之道”能大道其昌。

\n

  马克思主义只有贯通传统文化的思想文化精华,才能接驳道统,不断赋予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思想文化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文化各异而可以“道通为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一系列核心理念、价值追求和思想方法,包括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指出它们“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其实,“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所体现的就是中国人独有的“道”,这种高度契合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能够传播、扎根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从五千年文明的角度来看,最根本的中国特色就是“道”的传承。中国共产党鲜明确认自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传承和弘扬的就是这个一以贯之的“道”,也即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是我们至今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和现世智慧,至今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所谓贯通,就是要把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实现精髓与精华的强强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之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道的接驳。只有使马克思主义的“魂”与传统文化的“道”贯通起来,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在最深层、最深刻的意义上“获得”中国特色,也才能真正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中国特色”。

\n

  推进“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必须注意的三大问题

\n

  落实“两个结合”,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到三大问题:

\n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相结合是生命性的有机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这一结合时,运用了诸如“树”“根”“叶”的生命隐喻,他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中华民族的根,马克思主义真理只有“植根”“扎根”中国才能“根深叶茂”;在党的二十大圆满结束后赴河南安阳考察时,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植根大地方为有本之木,根深才能叶茂。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精华的贯通,还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的融通,都是基于当代中华民族和中国人的生命实践的融贯,是“1+1>2”的系统优化和“核聚变”,是使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生命力更加蓬勃旺盛的“有机结合”。

\n

  二、马克思主义在“两个结合”中始终处于主体、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它主动适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形成的中国历史文化事实,主动把握长久积淀而成的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结构,主动鉴别传统文化的优秀与落后、精华与糟粕,主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进行贯通,与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进行融通,主动以时代精神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并以自觉、理性的形式接续传统文化的“道统”。这些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的根本保障,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的生动体现。

\n

  三、推进“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必须发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对待传统文化(包括其文本载体)既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也要反对文化教条主义,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具体来说,一是“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二是“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青年是民族的脊梁,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力军。我们要特别注重从青年实际出发,尊重青年首创精神,激发青年的创新活力,在“两个结合”的年轻化、当代化、时尚化方面进行更多探索,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两创”、展现时代生机中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n

  总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归结为一个“通”字,不管是植根还是融通抑或贯通,其要害都在于“通”。中医里有句老话“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周易》亦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我们必须找准“痛点”,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通”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始终生机勃勃,无往而不青春!

\n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n

  沈湘平

","force_purephv":"0","gnid":"9becf82c9524073ce","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167","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079b5a6b3b55de71.jpg","width":"450"}]}],"original":0,"pat":"art_src_1,fts0,sts0","powerby":"hbase","pub_time":1673303741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687749fc3813d629f3d8fad6c7c5e1b8","redirect":0,"rptid":"5d7dbb3f7010f77b","s":"t","src":"中国青年网","tag":[{"clk":"kculture_1:历史文化","k":"历史文化","u":""},{"clk":"kculture_1:马克思主义","k":"马克思主义","u":""},{"clk":"kculture_1:社会主义","k":"社会主义","u":""},{"clk":"kculture_1:时代中国","k":"时代中国","u":""},{"clk":"kculture_1:中国人","k":"中国人","u":""},{"clk":"kculture_1:传统文化","k":"传统文化","u":""}],"title":"从传统文化三形态看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通”

侯罚寇885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
弓枫饺13619349129 ______ 与三种经济形式相对应,马克思还从人的解放的角度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划分为三大历史阶段和三大社会形态:自然的共同体、经济的结合体、自由人联合体.

侯罚寇885马克思五个社会形态的划分法是依据什么 -
弓枫饺13619349129 ______[答案] 五个社会形态的学说,是列宁、斯大林的学说,马克思并没有这样划分.马克思只把经济分成三种形态,自然经济、商品经济、时间经济.社会形态很复杂,有时即包含自然经济又包含商品经济.如马克思就不认为中国古代是什么封建社会,诚认自...

侯罚寇885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有哪三种三种形态 具体指什么~ -
弓枫饺13619349129 ______[答案] 1.物质本体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本体,应该是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本体或本原,这样的本体只能是物质. 2.实践本体论.社会生活...

侯罚寇885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简答题) -
弓枫饺13619349129 ______ 只是列出要点. 1、社会形态是指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2、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指出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第二,它指出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的整体.第三,它指出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3、只有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对社会进行精确的研究,才有真正的社会科学

(编辑:自媒体)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白云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