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仁以为己任的事例

来源:baiyundou.net   日期:2024-09-21


传言书生文弱?明代后期的秀才书生,文武都不输人。秀才又叫生员,意思是国家承认的学生。因为秀才常着蓝袍,且明朝时期势力强大,所以明朝时期的秀才也被称为“蓝袍大王”。到了明朝中后期,官场日渐腐败,很多基层官员,文人秀才道德败坏,开始胡作非为,干起了鱼肉百姓、为虎作伥的勾当。

蓝袍大王——明朝横起来的流氓秀才

1.古代秀才为何被称为“蓝袍”

古代时候凡文人考取秀才,其本身身份便已不同于平民,他们成了被保护的阶级,能够享受到特殊的待遇。同时他们在衣着上也与平民不同,秀才穿蓝袍,蓝袍方巾便是秀才身份的标志,一看蓝袍,便知此人是秀才,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明后期这些秀才们经常靠着打官司赚钱,其一呼则数十成群,经常多人出动,强府县以理处法外不可从之事。他们聚众闹事,稍拂其意,则攘臂奋袂,哄然而起。秀才有功名在身,官府很难追责,拿他们没有办法,于是“蓝袍大王”之号兴。这些“讼棍”非常令人头疼,人们打架时候,也经常用“我雇秀才打你”来威胁别人。

2.蓝袍大王强横的经典事例

明朝时期这些“蓝袍大王”很是强横。据人回忆,如果有人得罪了当时的秀才,无论是官长还是乡绅,立遭群起而攻。描写读书人生活的《儒林外史》就写到一些读书人的恶霸作风。例如二十二回就写了两个秀才横行乡里的故事。

当时牛玉圃与妓院老板王义安一起戴了方巾到饭馆吃饭,这时来了两个落魄的秀才,两个秀才因其头戴方巾之故,不由分说便上手就打。他们一眼看到王义安便骂道:“丰家巷婊子家堂柜的乌龟!”对王义安进行冷嘲热讽,更是不由分说就上手打人。一把扯掉了他的方巾,劈脸就是一个大嘴巴。王义安在这时也只能磕头如捣蒜,无法还手,任其作为。

其实“方巾”并非只有秀才才能戴,明初国家定制,“方巾只是常服,服此巾服,则人知礼节,此制作之深意也”(《北窗琐语》)。“两秀才必系吃荤饭的学霸,王义安素所畏服,故受其打而不敢辩说耳”(《卧闲草堂刻本》)。

这两个秀才见“乌龟”“劈脸”就打,完全因为王义安的行当属于“下九流”,可以欺负的一类,从中可见这两个“吃荤饭”的“学霸”的可耻嘴脸。

从明朝背景看“蓝袍大王”兴起原因

明朝后期这些“蓝袍大王”们开始逐渐兴起,比泼皮无赖都烦,关键问题在哪里呢?其中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秀才们的特权,因其有功名在身,这些人做了事情以后,官府很难追责,只能放任。其二是秀才人数太多,一些秀才为追求荣华富贵,以人多之势,成了当时基层统治者的帮凶。但最重要的还是明朝时期的社会现状,当时国家对基层管控削弱,只能任由这些秀才作为。

1.秀才的特殊权力导致官府无法问责

首先是政治待遇。古时候,秀才有不跪的权利,一般人见了知县是要下跪的,而秀才见到知县不必下跪。同时官府也不能随便对秀才用刑。秀才相当于普通平民,也有被称老爷的特权,一般人见了秀才不能直呼其名,而要称老爷。

国家对秀才还有免役,法令优待的政策。同时,中国古代民间的房屋建筑风俗理念认为,居民各家的房屋高度必须相同,不然会对风水产生影响。但若是秀才家,则房屋可高出三寸。这三寸的高度便是秀才特权的具体表现。

这些秀才因为有政府的特权,文化程度较高经济实力又强,很容易垄断地方权力,成为“地方一霸”。他们和地方乡绅勾结,干起了鱼肉百姓、为虎作伥的勾当。到了明朝中后期,官场日渐腐败,很多官员道德败坏,开始胡作非为,秀才也成了他们的帮凶。

2.秀才人数之多成为统治者的帮凶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有人说是读书人之多导致。自宋代以来,读书人数日益增长,宋代科举的规范化,一些出身平民的读书人也可通过科举求得一官半职,改换门庭,从而刺激平民读书的热情。再加上造纸技术的突破,纸张便宜,印刷术的发展,出版业的繁荣,这些因素也促成了读书人的激增。南宋《西湖老人繁胜录》中记载每到太学招考的年头到临安待考的士人就有十万以上,可见读书人之多。

明清两代的读书人大约在一两千万之间。古人的目的都是为了做官,可是官场容纳力极其有限,明清两代在编的文官大多时期在一两万人之间,能够入仕做官的,恐怕连千分之一都不到,那些数以千万计的读书人除了少数做点与文化有关的事情外(如教书、行医、卜卦算命、像马二先生那样编刻一些实用书籍等),绝大多数读书人成为统治者的帮忙、帮闲,下焉者成为帮凶。

3.明朝中后期,官场日渐腐败

其实秀才横行的本质问题在于政府的不作为,以及管控能力的下降。在国家强盛时期,政府对基层有一定程度的掌控,基层之间井井有条。但一旦国运处于颓势,政府上层之间自顾不暇,基层便会被一些地痞恶霸或地方实力派掌握,明后期就是如此。

明后期,官员开始日渐腐败,扰乱政治,把持朝纲。在这种情况下,读书人的升官途径其实相当于被堵了的,这种时候,一部分为了摆脱现有阶级,进入到上层社会中去,就会选择与当朝当政的官员勾结,自然也就没有了以往读书人的良好风气。

由于社会混乱,秀才和地方乡绅勾结起来更是头疼。这些生员因为有政府的特权,且知识水平高,经济实力又较强,很容易成为“地方一霸”。这些“蓝袍大王”们道德败坏,胡作非为,总是跟随官员鱼肉百姓、为虎作伥,部分秀才成了他们的走狗,这是对传统士人精神的背叛。

“蓝袍大王”对传统士人精神的背叛

1.传统士人的美好品格与社会责任感

读书人也叫士人。士这个词起源于周代,起初是专指分封制下一个特殊的阶层,到后来成为读书人的统称,这个阶层在中国传承了数千年,深刻的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和历史走向。他们有自己的精神和风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儒家一系列经典和宗师的出现确立了士人的精神和风骨。东周末年的百家争鸣彻底为士这个阶层的产生提供了土壤。当时的读书人遵循孔孟之道,自有自己的一番风骨。《孔子》《孟子》中的许多言语便是他们精神的象征。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士可杀不可辱。”诸如此类经典很多,这是他们的优良品格,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士人精神。


2.“蓝袍大王”是如何背叛士人精神的

不知什么时候,士人的精神渐渐消亡,留下的只是文人。这情况在明朝时候凸显出来了,不管是“蓝袍大王”还是追名逐利的官员,都极大的危害了国家的发展。以往每逢朝廷危难,必有人挺身而出。但到了明朝却完全相反,士人的骨气只剩那么一点。士人读书只为当官,当官只为赚钱。以至于满清入关,抵抗的文人几乎没有,造成了国家的悲剧。

“蓝袍大王”的出现,也是对士人精神的一种背叛。这些人在知识上有一定垄断地位,所以乡邻要打官司,应对文案,经常会用到这些人。这些“读书人”某种程度就相当于基层权力的象征,他们安分守己还好,一旦闹起来,便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一些士子势力强大的地方,比如苏州等地,经常出现府县衙门被士子搞得一地鸡毛。因为他们手中有权利,甚至比起一般的地痞无赖还要更恶劣。官压民之下,即使只是芝麻小官,也对人民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

顾炎武把秀才视为“百年以来,以此为大患”,说他们“出入公门以挠官府之政”“倚势以武断于乡里”“聚徒合党,以横行于国中者”。

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风气的败坏。这些读书的士子不想着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反而凭着自己的特权和身份四处招摇,他们醉生梦死,横行一方,文人风骨散落一地,在国家衰亡时也毫无用处,这是明朝末期的悲哀。

总结

明朝出现的“蓝袍大王”,主要由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决定,中央对地方管控削弱,于是基层就利用特权横行霸道,鱼肉乡里。这些士人违背了中国传统士人的傲然风骨与为国为民的社会责任感,成了明清时期的社会毒瘤,他们是古代士人中的“坏学生”。社会出现这些人,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国家的衰亡。秀才们醉生梦死,横行一方,大明王朝逐渐衰颓。

参考文献:

1.《儒林外史》

2.《西湖老人繁胜录》

","gnid":"9555e95dd8b41a65f","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446","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8a9e137aa50e5a49.png","width":"759"},{"desc":"","height":"553","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74b86998bb4faae9.png","width":"702"},{"desc":"","height":"457","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e0dd26f5203d8046.png","width":"640"},{"desc":"","height":"464","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1d329d4810757e5e.png","width":"641"},{"desc":"","height":"428","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529c845795d38047.png","width":"640"},{"desc":"","height":"601","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f3853ac6472538d2.png","width":"653"},{"desc":"","height":"384","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e137958bc8c8045c.png","width":"745"}]}],"original":0,"pat":"art_src_0,fts0,sts0","powerby":"hbase","pub_time":1682352240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2080cd86f7c6eef12bd6b644118347d2","redirect":0,"rptid":"218bb882abdfde92","rss_ext":[],"s":"t","src":"观史通鉴","tag":[{"clk":"kculture_1:明朝时期","k":"明朝时期","u":""},{"clk":"kculture_1:儒林外史","k":"儒林外史","u":""},{"clk":"kculture_1:古代","k":"古代","u":""}],"title":"古代坏学生是怎样的?明代蓝袍大王“坏”起来,文人风骨散落一地

隆穆瑾3886是关于任重道远的故事 -
向皇宁15216626244 ______[答案] 先秦·孔子《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1] “有特殊社会地位以及有远大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使命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爱看作自己的使命,不...

隆穆瑾3886关于孔子 -
向皇宁15216626244 ______ 首先,这话是曾子说的.原文: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译文:读书人不能没有恢弘的气度与刚健的品格,是因为他的任务繁重而路途遥...

隆穆瑾3886《论语十则》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什么 -
向皇宁15216626244 ______[答案]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仁以为己任"“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译文:曾子说:...

隆穆瑾3886孔子论语及故事 -
向皇宁15216626244 ______ 1)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问他的老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告诉他说:“修己以敬.”好好修炼自己,保持着严肃恭敬的态度. 子路一听,做到这四个字就能当君子了?不会这么简单吧?于是又追问,说...

隆穆瑾3886死而后已的意思 -
向皇宁15216626244 ______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说,我一定勤勤恳恳,不辞劳苦,小心谨慎地办事,为国家大事用尽我的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隆穆瑾3886孔子的经典故事 -
向皇宁15216626244 ______ 孔子精通音乐,深谙画理,具有很高的音乐美学素养.在齐国,有一次他听到韶乐,赞不绝口,自称“三月不知肉味”. 孔子曾向鲁国乐官师襄子学琴,10天后还是弹同一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另学新曲了....

隆穆瑾3886兄弟我要两个论语故事!写了! -
向皇宁15216626244 ______[答案]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孔子... "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

隆穆瑾3886论语十则中,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 -
向皇宁15216626244 ______[答案]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君子.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 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隆穆瑾3886有什么孔子的名言、故事? -
向皇宁15216626244 ______ 孔子的名言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隆穆瑾3886孔子的事迹 -
向皇宁15216626244 ______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据有关记载...

(编辑:自媒体)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白云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