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从何说起+释义

来源:baiyundou.net   日期:2024-09-21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两百年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发出一句感慨:中国历史作家层出不穷、历史著作连续不断,这实在是任何其他民族都比不上的。

  这话没毛病。中国有深厚的写史传统,古代史籍浩如烟海。光看分类,就让人惊叹。《四库全书总目》分史书为15类,即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

  排位第一的正史是中国历史著作的主心骨。

  每当王朝更替,新朝建立,都要组织人力编写前朝史,是为正史。这一叫法见于《隋书·经籍志》,到清代备齐了二十四史,从《史记》《汉书》直至《元史》《明史》,历时1800多年,共3200多卷,4700万字。

  二十四史开始几部不是国家行为,都是个人写作,后来得到国家承认,才立为正史。到唐朝开始把正史列入官修,国家出面,征集史料,选调学者,设置总裁、编纂官、监理、提调、缮写、校对等一系列职位,成了国家级的文化工程,参与其中者,多为一时俊杰。

  比如北宋的宋祁,写过“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样的名句,被誉为“红杏尚书”。宋仁宗时,他和欧阳修一起撰写《唐书》,历时17年修完。为区别五代时期修的《旧唐书》,就称为《新唐书》。修史的时候,宋祁工作发生调动,他就带着书稿去了成都。每晚吃完饭,他就拉下帘子,点上蜡烛开始写。“远近观者,皆知尚书修《唐书》”,成为一时佳话。

  正史的编纂体例都是纪传体,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此外,还有《左传》《资治通鉴》为代表的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编排史实。

  编年体最早起源于中国,是周代史官创造出来的。《左传》完善其体例,东汉荀悦《汉纪》创断代编年体,北宋司马光则成通史编年体。其他编年体史书,还有起居注、日历、实录等。

  像《资治通鉴》这样一部时间跨度长达1362年的编年史,因它只是逐年记述,好像账簿一样。一件事情如果连续发生好多年,想了解某事全貌,便要翻阅好多卷,挑着拣着找,很不方便。

  为解决这个困难,南宋的袁枢就把分散在《资治通鉴》不同年份的同一件事的材料集中起来,编写出《通鉴纪事本末》。纪事本末这种体裁就此诞生——以说清具体事件为主,不以年代、人物为主。

  回过头再说二十四史,其内容丰富,是万象兼备的百科全书,最有价值之处莫过于原创性——因其据以编写的原始材料,包括档案、实录、家传、碑志、行状等,多是反映某一朝代史实的最早记载。后来原始材料多不存世,得亏正史得以流传后世。

  正因为保存史料多,二十四史卷帙浩繁,所谓“一篇读罢头飞雪”。前人想表达“情况复杂,头绪繁多,不知怎么做起”的意思,往往就引用清代作家李宝嘉的话:“尝苦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处说起。”

  对此,南宋学者朱熹有自己的观点。

  有学生问他读史之法时,朱熹说:“《资治通鉴》难看,不如看《史记》《汉书》。这两本书里记载的事情多有贯穿,同一件事散见在本纪、列传、表、志之中。《资治通鉴》是逐年记事,一年一年看过去,很多事情交织在一起,不容易找到某一件事的头绪。”

  学生请他具体谈谈“正史是怎么一件事多处说的”。朱熹说:“拿刘邦赴鸿门宴这件事来说吧,《高祖本纪》和张良、灌婴等人的传从不同角度叙述,意思详尽,读起来让人心情欢洽,容易记住。《资治通鉴》是在一年的某一处说到这事,没说完就去说别的了,预知后事如何,得去下一年找,记性好的人才能看得下去。”

  朱熹的见解有道理。读史,先读正史,收获会更显著一些,这是正史的特点决定的。他还有一个读史总纲:“先读《史记》,再读《左传》,再读《资治通鉴》,有余力就读全史。”有余力的人当是不多,但这种“先重点后一般”的读法是适合大多数人的。

","force_purephv":"0","gnid":"90fac55ac98e06a5d","img_data":[{"flag":2,"img":[]}],"original":0,"pat":"art_src_1,fts0,sts0","powerby":"hbase","pub_time":1658449653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1e854f32335ad908d9a683f3b76eedbf","redirect":0,"rptid":"d961ac9410c0ef1a","s":"t","src":"人民资讯","tag":[{"clk":"kculture_1:史记","k":"史记","u":""},{"clk":"kculture_1:朱熹","k":"朱熹","u":""},{"clk":"kculture_1:二十四史","k":"二十四史","u":""},{"clk":"kculture_1:资治通鉴","k":"资治通鉴","u":""},{"clk":"kculture_1:中国历史","k":"中国历史","u":""},{"clk":"kculture_1:左传","k":"左传","u":""},{"clk":"kculture_1:汉书","k":"汉书","u":""}],"title":"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子曰诗云)

冉莫曼2328有没有描写一对情侣久别重逢的诗句,有没有描写一对 -
桑垄殃19373977151 ______ 遣怀十首 久别重逢非少年,执杯相劝莫相拦. 额头已把光阴记,万语千言不忍谈. 斜分细雨又迎春,莺燕娇音耳际闻. 缥缈云烟开画卷,眼前人是意中人.

冉莫曼2328情侣等待下次重逢诗句 -
桑垄殃19373977151 ______ 1·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2·《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3·《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冉莫曼2328何,爱,情,浅,向,缘,深,奈,来,柒.这几个字能组成什么成语 -
桑垄殃19373977151 ______ 何 无可奈何、从何说起、该当何罪、成何体统、何必当初、 爱:高情厚爱、爱不释手、爱财如命、爱老慈幼、爱莫能助 情:不近人情、残酷无情、触景生情、儿女情长、两情两愿 浅:不知深浅、才疏学浅、缝衣浅带、目光短浅、浅显易懂、 向:拔刀相向、不知去向、昏头转向、人心所向、所向披靡 缘:金玉良缘、千里姻缘、始末缘由、天缘奇遇、一面之缘 柒:刚山柒木(山海经西山经) 深:不知深浅、步步深入、恩深义重、根深蒂固、孤军深入 奈:无可奈何、万般无奈、无计所奈、事出无奈、奈上祝下、 来:本来面目、别来无恙、春去秋来、翻来覆去、古往今来

冉莫曼2328《秋思》的意思 -
桑垄殃19373977151 ______ 洛阳城里秋风乍起,想要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可是表达的意思很多,(一时间不知道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时,我又打开已经封好的信查看.

冉莫曼2328固若金汤意思 -
桑垄殃19373977151 ______ 固若金汤”出自《汉书·蒯通传》.秦未,农民起义军领袖陈胜派武臣进攻赵地.范阳县(今河北定兴县一带)的蒯通去见县令徐公,说:“我听说你要死了,特地前来吊丧.不过,我还要祝贺你因得了我而死里逃生.”徐公莫名其妙,问:“...

冉莫曼2328你知道以下歇后语的意思吗?
桑垄殃19373977151 ______ “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 “一层布做夹袄”~“反正全是理”; “一张纸画个鼻子”~“好大的脸”.

冉莫曼2328欲做家书意万重,意万重的意思? -
桑垄殃19373977151 ______[答案] 整句的意思是“想写一封信回家,提起笔来,心中翻起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表达对家乡亲人 的想念之情.

冉莫曼2328祭妹文是什么意思啊? -
桑垄殃19373977151 ______ 《祭妹文》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表现了兄妹之间深挚的情感.另外作者的痛伤不单单是因为对胞妹的挚爱,还饱含着对她的同情和怜悯,对邪恶不公的愤懑,对自己未尽职责的无限悔恨,这使...

冉莫曼2328(逆流而上 道阻且长 所谓伊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
桑垄殃19373977151 ______[答案] ——这几句话出自《诗经 - 蒹葭》 《诗经·蒹葭》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 序称:“《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真不知是从何说起.朱熹之解,稍得其意:“言秋雨方盛之时...

冉莫曼2328西出阳关无故人意思 西出阳关无故人意思”西出阳关无故人意思 -
桑垄殃19373977151 ______[答案] 字面上的意思为离开阳关再向西走就没有你认识的朋友了 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 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

(编辑:自媒体)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白云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