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小型石片石器技术

来源:baiyundou.net   日期:2024-06-29

\n

湖南伞顶盖遗址地理位置、地貌信息。 李浩 供图

\n

  中新网北京11月16日电 (记者 孙自法)古人类的演化、扩散与石器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传统观点认为,中国南方地区在更新世(距今约260万-1万年)以来的大部分时间内都流行的是以简单、粗放的大型砾石石器为主的技术体系。不过,中外学者对湖南澧水流域的伞顶盖遗址进行多年系统发掘和持续研究最新发现,华南古人类在该遗址生活延续近10万年,其晚更新世石器技术演化具有区域性和复杂性特征。

\n
\n\n
\n
\n 伞顶盖遗址地层、取样及石制品分布信息。 李浩 供图\n
\n

  这项揭示华南古人类及其石器技术如何演化、发展的重要研究成果论文,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生态与人类适应团队李浩研究员联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意愿副研究员、临沂大学于禄鹏教授、汕头大学涂华副教授、西北大学张玉柱副教授及美国、南非的国际合作者共同完成,近日在国际专业学术期刊《第四纪科学评论》(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发表。

\n

  伞顶盖遗址3个文化层古人类延续近10万年

\n

  论文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李浩研究员16日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介绍说,现代人起源、演化及其全球性扩散,一直是学界关注并探讨的重大科学问题。近年来,随着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兴起,科研人员在揭示现代人扩散的具体机制与过程,尤其是现代人与不同区域本土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方面,取得许多新的认识。

\n

  这一趋势对中国地区的现代人起源研究也产生很好的推动作用,并涌现出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具体到华南地区,近年来在广西、湖南等地的洞穴遗址中发现重要的晚更新世早期的现代人化石,引起学界对南方现代人起源研究新的讨论和思考。

\n
\n\n
\n
\n 伞顶盖遗址出土的石英砂岩原料大型工具:(A)手斧;(B)大型石刀;(C、D)手镐。 李浩 供图\n
\n

  2017至2019年,合作团队对湖南澧水流域的伞顶盖遗址进行系统发掘。该遗址位于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是一处河流阶地型旷野遗址。遗址文化层厚度近2米,可细分为4个层位:第1层为耕土层;第2和第3层为均质红土层,分别相当于上文化层和中文化层;第4层为网纹红土层,相当于下文化层。

\n

  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古人类占据伞顶盖遗址的时间从距今约9.6万年开始,持续至距今约1.3万年。地层特征及沉积物粒度、磁化率、常量地球化学元素和微形态等方面的研究表明,伞顶盖遗址文化层堆积以近源的风成作用为主,总体上表现出风化强度高、偏暖湿的气候环境背景。另外,从石制品分布密度来看,人类活动强度在第2层(距今约3万年以来)有较为明显的降低趋势。

\n
\n\n
\n
\n 伞顶盖遗址出土的燧石原料石核:(A-G)单面向心剥片石核;(H)单面单向剥片石核;(G)砸击石核。 李浩 供图\n
\n

  伞顶盖古人类打制石器有一定计划性和组织性

\n

  李浩指出,石制品技术分析显示,伞顶盖遗址中、下文化层(即第3、4层,距今约9.6万-3万年)同时存在两套不同的技术操作序列:一是采用粗颗粒石英砂岩原料,生产大石片毛坯和手斧类大型工具的技术序列;二是采用隐晶质燧石原料,生产小型石片和小型石片石器的技术序列。前者表现出典型的阿舍利技术特征,即具备系统的大石片剥取技术以及有目的的大型工具修型技术,但这些产品在石制品组合中的比例明显偏低。后者以单面向心剥片石核、较高比例的使用石片以及各种类型的小型石片石器为特色,在石制品组合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单面向心剥片石核的一面为带有凸度的自然砾石面,另一面为向心剥片的工作面,两个面多呈现不对称的空间几何形态,指示当地古人类在打制石器时,有一定程度的计划性和组织性。

\n

  相较于中、下文化层,伞顶盖遗址上文化层(第2层,距今约3万-1.3万年)的石英砂岩比例有所减少,燧石比例更高(79.4%);同时,手斧类大型工具完全被小型石片石器取代。整体来看,伞顶盖遗址从下至上的石器技术尽管存在一定的变化趋势,但这些变化并非根本性的革新,更多体现出的是较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伞顶盖遗址石器技术的历时性发展模式,很可能指示了当地人群连续性的发展和演化。

\n

  他表示,从宏观的区域视角来看,伞顶盖遗址所在的澧水流域(长江中游支流),在中更新世阶段表现为典型的阿舍利技术面貌(以虎爪山遗址为代表),比如,石制品原料以石英砂岩和石英岩等粗颗粒原料为主,缺少对燧石等优质硅质岩类的偏好和利用;大石片和手斧类工具是石制品组合中的主要类型。到晚更新世早期(以伞顶盖、乌鸦山遗址为代表),阿舍利技术产品仍然存在,但其比例已经显著降低;同时,出现对优质燧石原料的大量开发和利用,用以生产各种类型的小型工具,如刮削器、锯齿刃器、凹缺器、石钻和尖状器等。而到了晚更新世晚期,手斧类大型工具在该区域普遍消失,前期存在的小型工具开始全面盛行。

\n

  极大丰富对华南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演化认识

\n

  李浩强调,值得注意的是,在晚更新世晚期,澧水流域出现一种细小石片石器工业(以十里岗遗址为代表),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更加青睐远距离获取的黑色燧石原料;石制品尺寸更加细小;砸击法剥片技术有更多的利用;出现琢背器等新的工具类型;同时,赭石等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遗存开始出现。总体来看,这一细小石片石器工业很可能反映了新的技术人群的出现,并且这一人群在文化上表现出更多的现代性。

\n
\n\n
\n
\n 澧水流域石器技术发展和演化脉络。 李浩 供图\n
\n

  研究团队基于伞顶盖遗址最新分析结果,建立起澧水流域中-晚更新世以来较为完整的石器技术演化脉络,并首次从区域性视角揭示了阿舍利技术消失的过程,以及晚更新世晚期阶段可能存在不同技术人群的现象。虽然不同人群之间的关系还有待深入研究,但其石器技术演化模式不仅有别于中国北方地区,即使在中国南方,也与岭南、西南云贵高原等地区有所差异,显示出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n

  伞顶盖遗址的最新研究结果,逐渐揭开中国南方地区旧石器文化多样和复杂的面貌,极大丰富对华南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演化认识,“这将有助于学者们进一步思考中国境内不同地区旧石器技术发展的独特性和复杂性,进而深入理解技术背后所蕴含的人群的发展和演化,尤其是现代人在中国的兴起过程。”李浩总结说。(完)

","force_purephv":"0","gnid":"9395165d099d83402","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489","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3250f81250c2086c.jpg","width":"700"},{"desc":"","height":"412","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91dbd754e1436b98.jpg","width":"700"},{"desc":"","height":"540","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76059d9bc2658597.jpg","width":"435"},{"desc":"","height":"545","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53e1ed7297e321ce.jpg","width":"700"},{"desc":"","height":"692","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94d32a2d26c16cd3.jpg","width":"700"}]}],"original":0,"pat":"art_src_1,fts0,sts0","powerby":"hbase","pub_time":1668586293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5f8b7ab55b00f8f4ba3ab00214fc98a1","redirect":0,"rptid":"75718e548d9ca95f","s":"t","src":"中国新闻网","tag":[],"title":"华南伞顶盖遗址研究:古人类延续近10万年 石器技术演化复杂

水亲丹3856石器加工的技法 -
冷剂强17574795527 ______ 石器是使用打磨的方法做成的 除狩猎外,可食的野果、嫩叶、块根,以及昆虫、鸟、蛙、蛇等小动物也是日常的食物来源. 在北京人住过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烬层,最厚处达6米,灰烬堆中有烧过的兽骨、树籽、石块和木炭块.表明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北京人是用天然火,所谓的天然火不是人工取的火,而是打雷正好击中干燥的木头,点燃了火,又或者是火山爆发和森林火灾.他们是用灰来保存火种. 那一时期他们用火烤着东西吃,晚上睡火边,这样可以取暖,还可以赶走野兽,因为野兽怕火

水亲丹3856远古人的生产工具是什么? -
冷剂强17574795527 ______ 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人类区别动物的重要标志.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北京人已经在使用古老的工具了.在北京人化石以及一起出土的各种动物化石中还有许多形状特殊的石块,这些石块既不是原生于岩洞中,也不是被水冲进去的,而是北...

水亲丹3856勒洼娄瓦工具(勒洼娄瓦石片)是什么? -
冷剂强17574795527 ______ 勒瓦娄哇技术是一种预制石核技术,是指石片从石核上剥离下来以前,先将石核加以修理.经修理后的石核,像个倒置的龟甲.打下的石片,一边平整,一边凸起.锐利的刃缘很像一把石刀.这种石片不用加工边缘,可以直接拿来使用.

水亲丹3856小南海文化属于哪个时期? -
冷剂强17574795527 ______ 小南海文化,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南小南海附近的洞穴中.1960和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两次发掘.该文化以小型石器为主要特征.地质年代属晚更新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下部地层(第6...

水亲丹3856打造石器 磨制石斧 骨耜 铁犁铧这些工具的优点与弱点【急!】 -
冷剂强17574795527 ______ 1、打造石器: 优点:制作简单,比较实用,能够很容易满足石器时代人们的需求; 缺点:比较粗糙,功能比较简单,随着石器时代的发展,局限性比较明显; 2、磨制石斧: 优点:是在打制石器的基础上采用了磨制技术,工具更加精细,劳...

水亲丹3856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不断演进是怎样的?
冷剂强17574795527 ______ 在原始社会里,人类制造和使用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 而最早的石器考古学家称之为旧石器.根据石器制造技术的演 进和生产的发展,一般将整个旧石器时代分为早、...

水亲丹3856欧洲旧石器时代有哪些特征?
冷剂强17574795527 ______ 欧洲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开展得早,发现遗址多,研究也深入,19世纪以来已建立起旧石器文化分期的序列.欧洲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可分为两大系统,一是手斧文化系统,包括阿布维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一是没有手斧的石片石器文化系统,如克拉克当文化.两者大体是平行发展的.旧石器时代中期以莫斯特文化为代表,其主要特征是修理石核技术(勒瓦娄哇技术和盘状石核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典型器物是比较精致的刮削器和尖状器.旧石器时代晚期有奥瑞纳文化、梭鲁特文化和马格德林文化.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石器主要用石叶制作,有端刮器、雕刻器和钝背刀等;骨角器很发达,出现了渔叉、骨针、标枪、投矛器等新工具;还出现了装饰品和绘画、雕塑等艺术品.

水亲丹3856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有什么用途
冷剂强17574795527 ______ 北京人制作的石器用于日常生活以及生产用途.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有以下特点:1、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他们选取卵石类石块,用砸击、敲打、碰撞的方法,把石块粗略加工成砍砸器、刮削器.2、砍砸器是旧石器时代的一种形体较大的工具,器身厚重,有钝厚曲折的刃口,可起到砍劈、锤砸和挖掘等多种作用,因而可以用于砍树、做木棒、挖植物块根、砸坚果等工作.3、 北京人的石器大部分是用鹅卵石(又称砾石)打砸而成,制作方法十分简单.这些石器尽管还粗糙,却凝聚着北京人的智慧,是他们根据劳动的需要而制造的.4、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材和制造狩猎用的木棒尖状器等几类,用于采集和狩猎.不象以后的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所以北京人打制的石器很粗糙.

水亲丹3856北京人的简介 -
冷剂强17574795527 ______[答案] 考古发现的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正式名称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现在在科学上常称之为“北京直立人”,英学名为... 北京人的文化 北京人的文化遗物包括石制品、骨角器和用火遗迹.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石核石器较少,且多为小型.原料有来...

(编辑:自媒体)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白云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