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英国清教徒为什么去美国

来源:baiyundou.net   日期:2024-07-22

美国有着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每年,无数外国人心怀梦想,跨越重洋,希望在这片土地上开始新的生活。然而,想要踏入这片应许之地并不容易,绿卡的获取、语言的掌握都是他们必须面对的挑战。雅思、托福等语言考试,就像是一道道难关,考验着每一个渴望移民美国的人。

事实上,美国是一个由多元民族组成的国家,其人口结构极为丰富多样。从早期的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到后来的波兰人、印度人、中国人、日本人、非洲人等,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共同构成了美国独特的多元文化。在这其中,德国裔人口占比最高,达到了15.2%,紧随其后的是爱尔兰人,占比10.8%。而令人有些意外的是,英格兰裔人口仅占9%左右,即使将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北爱尔兰人计算在内,英裔人口的总比例也不过12%,依然低于德裔。

这样的民族构成引发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何在英裔人口并不占优势的美国,英语却成为了绝对的官方语言,几乎每一个美国人都将其作为主要交流工具?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追溯到美国的历史长河中去寻找答案。

早在近代时期,美国就曾是英国的殖民地。1607年,英国人在北美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弗吉尼亚。随后,在1620年,“五月花”号帆船载着一批英国清教徒抵达美国,这标志着欧洲人大规模移民美国的序幕正式拉开。由于当地印第安人数量稀少,加上殖民者的扩张和疾病的传播,英国人很快便在这片土地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英语不仅成为了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官方语言,也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的主要语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开发广袤的土地资源,英国殖民政府开始鼓励其他国家的人移民到美国。17世纪末的欧洲动荡不安,宗教迫害严重,许多人为了逃离这些困境,纷纷选择前往美国寻求新的生活。于是,大量的德国人、爱尔兰人、法国人、意大利人、波兰人等各民族移民纷至沓来。其中,德国人和爱尔兰人数量最多,他们的到来为美国注入了新的活力。

尽管德裔人口众多,但他们来到美国的时间相对较晚,且是陆续抵达的。当他们踏上这片土地时,美国已经形成了浓厚的英语文化氛围。加上当时德国尚未统一,德裔移民缺乏强大的后盾支持,他们多数是为了逃难而来,因此只能被动地接受当地的语言和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德裔移民逐渐融入了美国社会,成为了说英语的德国人。当然,他们在接受英语的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德国传统和文化特征。在很多地方,德语仍然是他们的通用语言甚至第一语言。

与德裔移民类似,爱尔兰移民也大多是因为大饥荒而逃离家园的。19世纪中期,爱尔兰爆发了严重的马铃薯饥荒,导致数百万人死亡。为了生存,无数爱尔兰人选择前往美国。由于他们在移民前主要从事农业劳动,缺乏正式的教育和技能,因此在美国只能从事一些底层的工作。尽管如此,他们在美国仍然保持着对英语的热爱和传承。因为在他们移民美国之前,就已经接受了英语和英国文化的熏陶。这使得说英语的爱尔兰人和英国人,在美国总人口中的比例达到了五分之一以上,进一步巩固了英语在美国的地位。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其他民族的移民,也纷纷选择了接受英语作为自己的主要交流语言。毕竟,在一个以英语为主导的国家里,想要融入社会、实现自己的梦想,掌握英语无疑是必不可少的。就这样,美国成为了一个地道的英语国家,并且在全球范围内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如今,英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它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着英国和美国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无论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还是加拿大、巴西、新加坡等多元文化的国家,英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甚至在中国这样的非英语国家里,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学习英语,将其作为了解世界、与国际接轨的重要工具。可以说,英语已经成为了连接全球各地人们的桥梁和纽带。

","gnid":"91d03f5119d3c1f29","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776,"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50594f60e0b6b7a2.jpg","width":961},{"desc":"","height":781,"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a57dab2693d39703.jpg","width":1203},{"desc":"","height":"583","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7f3f3936d518e848.jpg","width":"894"},{"desc":"","height":772,"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6a0110e633995ce0.jpg","width":1250}]}],"original":0,"pat":"art_src_3,otherc,fts0,sts0","powerby":"pika","pub_time":1705988220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6bb5cbb5b48357e87684eb174d3e0a83","redirect":0,"rptid":"fcf801cbfae7f04a","rss_ext":[],"s":"t","src":"玉涵文化","tag":[{"clk":"keducation_1:英国","k":"英国","u":""},{"clk":"keducation_1:爱尔兰人","k":"爱尔兰人","u":""},{"clk":"keducation_1:美国","k":"美国","u":""}],"title":"英裔只占美国人口比例的12%,为何整个美国的人,几乎都说英语?

松砍翁3741美国感恩节的由来 -
宋禄容15571719654 ______ 感恩节(英语:Thanksgiving Day)是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节日,原意是为了感谢上天赐予的好收成.在美国,自1941年起,感恩节是在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并从这一天起将休假两天;而加拿大与美国的感恩节时间不同,10月第二个星期一.像中国的春节一样,在这一天,成千上万的人们不管多忙,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团聚.加拿大的感恩节则起始于1879年,是在每年10月第二个星期一,与美国的哥伦布日相同.

松砍翁3741为什么查理一世要迫害清教徒 -
宋禄容15571719654 ______ 和英国基督教的宗教纷争有关将在英国的新教徒,那些信奉加尔文教义、不满英国国教教义的人称为清教徒.而由于英国的宗教迫害,大部分清教徒都逃亡到了美国,所以人们说起清教徒,一般指的就是美国的清教徒.

松砍翁3741大多美国人都是基督教徒吗?为啥那么多婚前性行为? -
宋禄容15571719654 ______ 早期的美国人大部分是英国清教徒迁移到北美大陆的后代,清教徒主张严格遵守圣经上的戒律.可是时至今日,宗教对青年的约束力大不如前了.不过美国人都认为,如果自...

松砍翁3741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
宋禄容15571719654 ______ 美国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美国最开始由英国的殖民地逐渐脱离英国的统治,建立了美国,美国的独立战争被美国看作为建国之战,在美国历史上具有着重要...

松砍翁3741感恩节的由来?
宋禄容15571719654 ______ 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四是感恩节.感恩节是美国人民独创的一个古老节日,也是美国人合家欢聚的节日,因此美国人提起感恩节总是倍感亲切. 感恩节的由来要一直追溯...

松砍翁3741新航路开辟后, - -------移民大量进入美洲 -
宋禄容15571719654 ______ 欧洲.美利坚民族. 历史上,先是英国清教徒移居美国,乘坐五月花号来到美洲大陆.其后,其他欧洲国家的大量人一句美国.美利坚民族不是一两个国家融合的结果,因此只是写英国欠妥

松砍翁3741英国向美洲殖民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
宋禄容15571719654 ______ 下面是详细的说明: 北美殖民地的建立 1.3.1.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 1492年,哥伦布首先发现了美洲,到达西印度群岛.随后,西欧各国的探险家、航海家先后登上这块富饶辽阔的新大陆,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把他们的注意力放在南美洲,而...

松砍翁3741感恩节为什么吃火鸡? -
宋禄容15571719654 ______ 为什么要在感恩节都食火鸡呢?这要从感恩节的由来说起.1920年,英国一批主张改革的清教徒,因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而退出国教,自立新教,此举激起了英国当政者的仇恨.这些清教徒们不堪承受统治...

松砍翁3741什么是“五月花号”?
宋禄容15571719654 ______ 五月花号是:16世纪末到17世纪,英国的一些基督徒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宣布脱离英国国教,另立教会,主张清除英国国教内部的天主教残余影响,这些...

松砍翁3741我和老公都是基督徒可是儿子不信怎样才能使我儿子信基督呢 -
宋禄容15571719654 ______ 清教徒指的是:自16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了整个欧洲大地,德国的马丁·路德、法国的加尔文成为改教后基督教新教的领袖.在当时的英国,由于英国国教的专横,宗教改革姗姗来迟,但英国教徒们还是受到了来自加尔文教义的...

(编辑:自媒体)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白云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