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锄头发明故事

来源:baiyundou.net   日期:2024-07-01

中国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的重要性。一些对历史缺乏真正了解的的人误以为中国人什么都吃。但其实中国人的吃是有一定讲究的,无讲究也就不称其为文化了。同时饮食文化里又蕴含着许多审美的因素。今天我们来对汉代饮食审美文化一探究竟吧。

一、从多个层面剖析汉代饮食审美文化发展的社会背景

1.从政治层面来看

公元前202年汉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秦末到此前几十年间社会动乱,战争不断,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景象,为经济的恢复,民生的改善,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温和安定的社会土壤,产生了与其发展相匹配和适应的大环境,有利于饮食审美文化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前进。另外,自汉武帝起推行“大一统”,对社会的管理与规范进一步加强,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使各种文化渐趋统一同时遏制不良文化的产生与传播。这有利于饮食审美文化的发展。

2.从经济层面来看

汉代初年统治者遵循“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对社会发展不采取过多的干涉。这段时间社会赋税较低,轻徭薄赋,老百姓的生活压力也比较小。社会相对和平安定,人口会增多。一些荒山野岭得到开垦,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荒无人烟的地方也飘起了炊烟与孩童的风筝,这是非常有利于经济恢复与发展的。鲁迅先生说过,“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生存资料有了盈余,人们就会注重起生活的质量来,也就有利于汉代饮食审美文化的发展。

3.从科学与工艺技术层面来看

汉代冶铁技术提高,铁犁牛耕得到推广,锄头、耧车等农业工具的发明,都有利于自然经济的发展。同时冶炼,制瓷、纺织业均得到进一步发展,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且,饮食器具也会进步,变得更加美观与方便,贴近人民生活,在人民进行劳累的生产活动之余,有更多闲暇的时光来研究与品尝美食,促进汉代饮食审美文化的发展。

4.从文化层面来看

汉代的文化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等一同发展。文学方面盛行汉赋,擅长用华丽的词藻章句构成一篇篇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汉朝时期的绘画门类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和画像砖等。书法方面,“隶书”的出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各种类别文化的发展,共同构成了整个汉代的文化。他们的发展反映了这个时代社会整体审美水平的提高,这一点也会鲜明的反映在饮食文化中。

5.从对外交流的层面来看

汉代社会较为开放包容,对外来人员与物种接受度高。对外交流也较为频繁,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少让现代人还耳熟能详的故事和人物名称,如张骞,班固出使西域等等,与少数民族也交流频繁,有苏武牧羊等故事名垂千古。和平友好的交流有利于各地区之间文化、思想的交互与传播。一些现在餐桌上还占有重要地位的食品,很多就是从那个时候流传进来的,比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芸苔、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调味品有胡椒、沙糖等,除了食品还有许许多多的烹饪技巧和方法,丰富了汉代传统的饮食文化。

二、从美学角度看待汉代饮食文化

1.从“色、香、味、形”角度看汉代饮食文化

“色”指的是菜品的颜色,相比以往,汉代更讲究菜品的颜色搭配,汉人喜欢并经常使用的颜色是黑色,红色与黄色,这一点在一些菜品中就能体现出来,并且搭配得更加细致,别致,不同颜色的混杂产生对视觉的强烈冲击更容易激起人们的食欲。

“香”指的是食物的香味。汉代与西域的通商和交流促进了一大批香精香料的传入。高品质的食材经过一道道工序的烹饪,又被增加了香精和调味品,使其味道更加鲜美诱人,飘香满堂,勾人食欲。

“味”是菜品入口的味道,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一关是衡量菜品优秀与否的必然条件。汉代食品的增多,烹饪技术的提高都有利于促进食品味道的改善,好的味道可以不断吸引回头客。

“形”专指食材的塑造形态是否能吸引人并且让人觉得赏心悦目,汉代由于烹饪技术的改进与审美能力提高,对菜品形态的塑造,切菜,摆放也更有讲究,追求一个美的效果而不是胡乱堆砌。

2.从“意、养”的层面看汉代饮食文化

“意”就是品尝菜品时的意境和气氛,除了菜品本身,周围的环境,气氛也是十分重要的,汉时等级观念强化,汉人十分强调这一点,认为不适宜的气氛会破坏食用菜品的心情,也会将菜品的“色香味形”给一并破坏掉。简单来说,汉人希望什么地方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这是一种对食物心存敬畏的心理,表明当时人的审美水平与精神素质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了。

“养”也可望文生义,就是菜品的营养,卫生。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你生了场大病吃再多的中药不如叫你妈给你炖一只老母鸡补补身子的效果。中国人吃饭一向注重养生,夏天吃绿豆,冬天吃萝卜都是根据人体需要与天气时节来定的。汉人认识到这种自然之美并在一些古籍中都对它进行了深刻又具体的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3.从“器”的层面看汉代饮食文化

汉代冶炼,制陶,纺织等手工业技术纷纷得到发展,这促进饮食器具,也就是炊具的生产与发展。鼎、醴,觞等炊具或食用工具越来越多,技艺日渐精进,这些器具也就雕刻得更加精美,更符合人民生活与审美需要,同时它有促进了汉代饮食审美文化的发展。

三、汉代饮食审美文化的作用及它带来的深远的历史影响

“悦目之画,悦子耳之音,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美术之一道也。是烹调之术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技术不妙也。”千百年来,人们除了满足生存需要,希望吃饱穿暖的首要需求,从未停止过对审美的希冀与渴望。看到绚丽的画,美丽的风景,听到悦耳的歌,人会对所有包含美的东西感到愉悦,饮食与烹饪从不外乎于此。汉代饮食审美文化也会给后人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

1.促进后世对美食的追求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汉代人对于饮食独特的追求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数千年。其在“色、香、味、形、意、养、器”上达到的极高的造诣启发着后人去不断地饮食领域探索,追求更高的结果。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会越来越高,生活富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对食物的阈值越来越高,难以满足。这种不被满足的需求会驱使人们去研究与试探出更多的食品。同时,一些汉代诗词篇章中记载的烹饪方法与技巧以及菜品的“色香味”等就如同菜品本身一样,对后世人产生深深的吸引力,因此汉代饮食审美文化会促进人们去追求美食。

2.促进后世对美的追求

汉人对饮食上的挑剔与众多的要求实质上是其审美能力与水平提高的表现。汉人努力把菜品的搭配尽力做到出众,在味精、香料等调味品的放置上进行持续长期地研究,并且爱屋及乌地对于各种炊具都是非常的珍惜与爱护,在吃这门学问上顺应天时,地利,人和,想要达成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融合都是因为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美的热爱与追求。

世界上从来不缺少美,中国也从来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古至今的中国人一直在尽己所能的歌颂自己眼中最美的事物。所以才有汉赋中那么华丽的词藻。汉人将自己对美的一部分追求寄托在饮食文化上了,想要将一道菜品做到尽善尽美,这种不懈追求的精神会化成源源不断的动力激励后世人去追求自己的心中所爱,追求自己眼中美的东西。

四、结语

世上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汉代甚至整个古代中国的饮食审美文化都深深地影响着几千年来的人们,最终一直延续至今。如果观察的够仔细,你会发现,日常生活中,吃穿住行处处都含有美的因素。今天我们就研究了一下汉代饮食审美文化,了解了它的背景,内容与影响,它其中蕴含的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的精神,我们应该深刻把握,并自觉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汉代饮食审美文化研究》

2.《中国饮食文化政治与审美功能透析》

3.《汉朝饮食文化》

","gnid":"94194c3c3f398cc66","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424","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39d5f8598072c44e.jpg","width":"640"},{"desc":"","height":"398","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414675fea7c80aa1.jpg","width":"640"},{"desc":"","height":"425","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58b7cd6681a73860.jpg","width":"640"},{"desc":"","height":"480","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7b0878d93977460e.jpg","width":"640"},{"desc":"","height":"361","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6349a4bfccf80772.jpg","width":"640"},{"desc":"","height":"425","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d9c0f70223154538.jpg","width":"640"}]}],"original":0,"pat":"art_src_0,fts0,sts0","powerby":"hbase","pub_time":1683039780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716142276abf5006cb7aa66167ba9be9","redirect":0,"rptid":"c459defbd61f13df","rss_ext":[],"s":"t","src":"国学史观","tag":[{"clk":"kculture_1:汉人","k":"汉人","u":""},{"clk":"kculture_1:美的","k":"美的","u":""},{"clk":"kculture_1:中国人","k":"中国人","u":""},{"clk":"kculture_1:饮食","k":"饮食","u":""},{"clk":"kculture_1:饮食文化","k":"饮食文化","u":""},{"clk":"kculture_1:舌尖上的中国","k":"舌尖上的中国","u":""}],"title":"舌尖上的中国:从美学角度看,汉代的饮食与审美文化内涵

蒲试悦1344故事不一样的锄头说明了什么 -
蔚成怕19332453818 ______ 不一样的锄头 来到 SX这个地方,发现地里种的水稻少,甘蔗多,不愧是中国第一甜县.再看看他们用的锄头,发现也和家里的大不同.家里常有三种锄头,一种挖石头地的叫挖头,窄而长且厚重;一种叫镐头,宽而轻且锄身较薄,...

蒲试悦1344锄头是做什么的! -
蔚成怕19332453818 ______ 挖墙角· 只要锄头挥得好· 不怕墙角挖不到·

蒲试悦1344鲁班发明锯子的过程
蔚成怕19332453818 ______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有一位创造发明家叫做鲁班.两千多年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人民当中流传着,后代土、木工匠都尊称他为祖师. 鲁班大约生于公元前507年,本姓输,名班.因为他是鲁国人,所以人们尊称鲁班.有的书上...

蒲试悦1344帮爸爸拨竹笋日记 -
蔚成怕19332453818 ______ 日记 帮爸爸拔竹笋 今天,爸爸带着我去挖笋,我非常开心因为从来没有去山上挖过笋,更没有见过挖笋的过程,今天终于可以亲眼见到了. 马上,吃完午饭后,我们就拿着挖竹笋的工具——锄头,向山上走去,边走爸爸边问我:“你知道锄头...

蒲试悦1344 “8把锈迹斑斑的铁四牙、6把尘土封存的锄头、12把长钩刀,24年的坚持不懈,数条乡间小道的平坦……”这些在讲述的,是一位老人的故事.他就是临高... -
蔚成怕19332453818 ______[答案] (1)①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在许许多多像黄吉贞这样的人,他们履行社会责任,不计较代价与回报. ②黄吉贞老人的行为具... 本题以我们身边的感人负责任事迹为题材,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负责任的正确理解,一能深化所学知识要点,二能加强学生的...

蒲试悦1344关于《两个锄头》的文章 -
蔚成怕19332453818 ______ 《两个锄头》 主人从集市上买来一模一样的两个锄头.一个锄头天天伴着主人出工,在泥土里刨泥挖土.经过泥土和石块的碰撞和磨炼,锃明瓦亮,还能照出人影儿.另一个锄头呢?认为那太苦太累,就躲在屋子的墙脚里. 天长日久,那只躲...

蒲试悦1344神农氏,轩辕氏都有什么简单脍炙人口的故事? -
蔚成怕19332453818 ______ 据《拾遗记》记载,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飞在天空,掠过神农氏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氏见了,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教人确倒...

蒲试悦1344木犁、耙、耧、镰刀、锄头的作用
蔚成怕19332453818 ______ 木犁 以牛牵引用于翻土,犁铧、犁壁为铁制,余皆木制.80年代后,平原多以机耕,山区尚有少量使用. 耙 用于耕后碎土,呈长方形,木架铁齿,耙架上装10余把铁刀片,以刀片滚动切碎泥块. 镰刀 俗称割刀,呈月牙状,刀口有斜细锯齿,尾端装木柄,用以收割稻麦.50年代受苏北、山东大镰刀影响,刀体、刀柄稍有加长,为今收割常用工具. 锄头 用于松土、削草.可分劈草锄、阔板锄、开山锄等. 耧 也叫耧犁.据东汉崔寔《政论》记载,耧犁是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所发明,其使用方法和功效是:“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这种耧犁就是现在北方农村还在使用的三脚耧车.耧车有独脚、二脚、三脚、甚至四脚数种,以二脚、三脚较为普遍.

蒲试悦1344有谁知道《过路人锄》地的故事? -
蔚成怕19332453818 ______ 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①见而曰:“甚矣,农之情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②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乎?” 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③,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

蒲试悦1344木犁,耙,耧,镰刀,锄头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
蔚成怕19332453818 ______[答案] 木犁 以牛牵引用于翻土,犁铧、犁壁为铁制,余皆木制.80年代后,平原多以机耕,山区尚有少量使用. 耙 用于耕后碎土,... 50年代受苏北、山东大镰刀影响,刀体、刀柄稍有加长,为今收割常用工具. 锄头 用于松土、削草.可分劈草锄、阔板锄、开山...

(编辑:自媒体)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白云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