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饮食在中国文化传承

来源:baiyundou.net   日期:2024-08-28

中国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的重要性。一些对历史缺乏真正了解的的人误以为中国人什么都吃。但其实中国人的吃是有一定讲究的,无讲究也就不称其为文化了。同时饮食文化里又蕴含着许多审美的因素。今天我们来对汉代饮食审美文化一探究竟吧。

一、从多个层面剖析汉代饮食审美文化发展的社会背景

1.从政治层面来看

公元前202年汉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秦末到此前几十年间社会动乱,战争不断,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景象,为经济的恢复,民生的改善,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温和安定的社会土壤,产生了与其发展相匹配和适应的大环境,有利于饮食审美文化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前进。另外,自汉武帝起推行“大一统”,对社会的管理与规范进一步加强,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使各种文化渐趋统一同时遏制不良文化的产生与传播。这有利于饮食审美文化的发展。

2.从经济层面来看

汉代初年统治者遵循“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对社会发展不采取过多的干涉。这段时间社会赋税较低,轻徭薄赋,老百姓的生活压力也比较小。社会相对和平安定,人口会增多。一些荒山野岭得到开垦,土地资源得到有效利用,荒无人烟的地方也飘起了炊烟与孩童的风筝,这是非常有利于经济恢复与发展的。鲁迅先生说过,“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生存资料有了盈余,人们就会注重起生活的质量来,也就有利于汉代饮食审美文化的发展。

3.从科学与工艺技术层面来看

汉代冶铁技术提高,铁犁牛耕得到推广,锄头、耧车等农业工具的发明,都有利于自然经济的发展。同时冶炼,制瓷、纺织业均得到进一步发展,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且,饮食器具也会进步,变得更加美观与方便,贴近人民生活,在人民进行劳累的生产活动之余,有更多闲暇的时光来研究与品尝美食,促进汉代饮食审美文化的发展。

4.从文化层面来看

汉代的文化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等一同发展。文学方面盛行汉赋,擅长用华丽的词藻章句构成一篇篇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汉朝时期的绘画门类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和画像砖等。书法方面,“隶书”的出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各种类别文化的发展,共同构成了整个汉代的文化。他们的发展反映了这个时代社会整体审美水平的提高,这一点也会鲜明的反映在饮食文化中。

5.从对外交流的层面来看

汉代社会较为开放包容,对外来人员与物种接受度高。对外交流也较为频繁,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少让现代人还耳熟能详的故事和人物名称,如张骞,班固出使西域等等,与少数民族也交流频繁,有苏武牧羊等故事名垂千古。和平友好的交流有利于各地区之间文化、思想的交互与传播。一些现在餐桌上还占有重要地位的食品,很多就是从那个时候流传进来的,比如蔬菜有苜蓿、菠菜、芸苔、胡瓜、胡豆、胡蒜、胡荽等,水果有葡萄、扁桃、西瓜、安石榴等,调味品有胡椒、沙糖等,除了食品还有许许多多的烹饪技巧和方法,丰富了汉代传统的饮食文化。

二、从美学角度看待汉代饮食文化

1.从“色、香、味、形”角度看汉代饮食文化

“色”指的是菜品的颜色,相比以往,汉代更讲究菜品的颜色搭配,汉人喜欢并经常使用的颜色是黑色,红色与黄色,这一点在一些菜品中就能体现出来,并且搭配得更加细致,别致,不同颜色的混杂产生对视觉的强烈冲击更容易激起人们的食欲。

“香”指的是食物的香味。汉代与西域的通商和交流促进了一大批香精香料的传入。高品质的食材经过一道道工序的烹饪,又被增加了香精和调味品,使其味道更加鲜美诱人,飘香满堂,勾人食欲。

“味”是菜品入口的味道,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一关是衡量菜品优秀与否的必然条件。汉代食品的增多,烹饪技术的提高都有利于促进食品味道的改善,好的味道可以不断吸引回头客。

“形”专指食材的塑造形态是否能吸引人并且让人觉得赏心悦目,汉代由于烹饪技术的改进与审美能力提高,对菜品形态的塑造,切菜,摆放也更有讲究,追求一个美的效果而不是胡乱堆砌。

2.从“意、养”的层面看汉代饮食文化

“意”就是品尝菜品时的意境和气氛,除了菜品本身,周围的环境,气氛也是十分重要的,汉时等级观念强化,汉人十分强调这一点,认为不适宜的气氛会破坏食用菜品的心情,也会将菜品的“色香味形”给一并破坏掉。简单来说,汉人希望什么地方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什么东西。这是一种对食物心存敬畏的心理,表明当时人的审美水平与精神素质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了。

“养”也可望文生义,就是菜品的营养,卫生。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你生了场大病吃再多的中药不如叫你妈给你炖一只老母鸡补补身子的效果。中国人吃饭一向注重养生,夏天吃绿豆,冬天吃萝卜都是根据人体需要与天气时节来定的。汉人认识到这种自然之美并在一些古籍中都对它进行了深刻又具体的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3.从“器”的层面看汉代饮食文化

汉代冶炼,制陶,纺织等手工业技术纷纷得到发展,这促进饮食器具,也就是炊具的生产与发展。鼎、醴,觞等炊具或食用工具越来越多,技艺日渐精进,这些器具也就雕刻得更加精美,更符合人民生活与审美需要,同时它有促进了汉代饮食审美文化的发展。

三、汉代饮食审美文化的作用及它带来的深远的历史影响

“悦目之画,悦子耳之音,皆为美术,而悦口之味,何独不然?是烹调者,亦美术之一道也。是烹调之术于文明而生,非深孕乎文明之种族则辨味不精,辨味不精,则烹调技术不妙也。”千百年来,人们除了满足生存需要,希望吃饱穿暖的首要需求,从未停止过对审美的希冀与渴望。看到绚丽的画,美丽的风景,听到悦耳的歌,人会对所有包含美的东西感到愉悦,饮食与烹饪从不外乎于此。汉代饮食审美文化也会给后人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

1.促进后世对美食的追求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汉代人对于饮食独特的追求深深地影响了后世数千年。其在“色、香、味、形、意、养、器”上达到的极高的造诣启发着后人去不断地饮食领域探索,追求更高的结果。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会越来越高,生活富足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会越来越高,对食物的阈值越来越高,难以满足。这种不被满足的需求会驱使人们去研究与试探出更多的食品。同时,一些汉代诗词篇章中记载的烹饪方法与技巧以及菜品的“色香味”等就如同菜品本身一样,对后世人产生深深的吸引力,因此汉代饮食审美文化会促进人们去追求美食。

2.促进后世对美的追求

汉人对饮食上的挑剔与众多的要求实质上是其审美能力与水平提高的表现。汉人努力把菜品的搭配尽力做到出众,在味精、香料等调味品的放置上进行持续长期地研究,并且爱屋及乌地对于各种炊具都是非常的珍惜与爱护,在吃这门学问上顺应天时,地利,人和,想要达成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融合都是因为对于自然的热爱,对于美的热爱与追求。

世界上从来不缺少美,中国也从来不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古至今的中国人一直在尽己所能的歌颂自己眼中最美的事物。所以才有汉赋中那么华丽的词藻。汉人将自己对美的一部分追求寄托在饮食文化上了,想要将一道菜品做到尽善尽美,这种不懈追求的精神会化成源源不断的动力激励后世人去追求自己的心中所爱,追求自己眼中美的东西。

四、结语

世上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汉代甚至整个古代中国的饮食审美文化都深深地影响着几千年来的人们,最终一直延续至今。如果观察的够仔细,你会发现,日常生活中,吃穿住行处处都含有美的因素。今天我们就研究了一下汉代饮食审美文化,了解了它的背景,内容与影响,它其中蕴含的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的精神,我们应该深刻把握,并自觉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汉代饮食审美文化研究》

2.《中国饮食文化政治与审美功能透析》

3.《汉朝饮食文化》

","gnid":"94194c3c3f398cc66","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424","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39d5f8598072c44e.jpg","width":"640"},{"desc":"","height":"398","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414675fea7c80aa1.jpg","width":"640"},{"desc":"","height":"425","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58b7cd6681a73860.jpg","width":"640"},{"desc":"","height":"480","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7b0878d93977460e.jpg","width":"640"},{"desc":"","height":"361","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6349a4bfccf80772.jpg","width":"640"},{"desc":"","height":"425","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d9c0f70223154538.jpg","width":"640"}]}],"original":0,"pat":"art_src_0,fts0,sts0","powerby":"hbase","pub_time":1683039780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716142276abf5006cb7aa66167ba9be9","redirect":0,"rptid":"c459defbd61f13df","rss_ext":[],"s":"t","src":"国学史观","tag":[{"clk":"kculture_1:汉人","k":"汉人","u":""},{"clk":"kculture_1:美的","k":"美的","u":""},{"clk":"kculture_1:中国人","k":"中国人","u":""},{"clk":"kculture_1:饮食","k":"饮食","u":""},{"clk":"kculture_1:饮食文化","k":"饮食文化","u":""},{"clk":"kculture_1:舌尖上的中国","k":"舌尖上的中国","u":""}],"title":"舌尖上的中国:从美学角度看,汉代的饮食与审美文化内涵

籍皆欢1999具有特殊意义的美食? -
习缸黛14767219966 ______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历史岁月的沉淀,在中国饮食早已超出了它本身的意义.更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它不仅仅推动着民族间的相互融合,还能一定程度的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饮食文化意义 现在的中国人吃为的并不...

籍皆欢1999简述中国饮食文化 -
习缸黛14767219966 ______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籍皆欢1999中国有哪些传统饮食文化 -
习缸黛14767219966 ______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风味多样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

籍皆欢1999中华饮食文化 -
习缸黛14767219966 ______ 中华饮食文化简介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 中华饮食文化 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但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尽相同.因...

籍皆欢1999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 -
习缸黛14767219966 ______[答案] (1)解答本题应明确两点:①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②解答本题的关键:通读全文,理清思路→查找对应,对比分析→检测验证.首先根据第一段来明确:作为一种文化思想,“和”有“中和”“融合”之意.然后把各项和文本对...

籍皆欢1999中国古代有哪些食礼 -
习缸黛14767219966 ______ 饮食礼俗,是社会文明的具体体现之一.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它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中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礼俗和风俗习惯的文明古国,这一点在人们的饮食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说,...

籍皆欢1999全国各地饮食文化 -
习缸黛14767219966 ______ 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历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

籍皆欢1999中国饮食文化
习缸黛14767219966 ______ 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籍皆欢1999中国的“吃”文化有些什么? -
习缸黛14767219966 ______ 中国饮食发展历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后烧...

籍皆欢1999中国近代饮食文化? -
习缸黛14767219966 ______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

(编辑:自媒体)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白云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