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古代饮食器具名称

来源:baiyundou.net   日期:2024-08-23

品茶

品茶,是一门艺术,是感悟人生百态,它延伸出千年茶文化。从最初的粗茶淡饭到现如今修身养性的茶道,茶文化深深地镌刻在中国文化中。唐宋时期,饮茶盛行,又正值宗禅宗和文学呈繁盛之态,陶瓷文化由此受其影响,审美取向开始转变。

饮茶的陶瓷茶具,亦被赋予了风雅气息的禅意。实用性的茶具,成为了一种精神艺术。但唐宋审美风格也不尽相同,大唐国力强盛,陶瓷茶具外形器宇轩昂;而宋代造型高雅内敛,显返璞归真之意。唐宋时期的陶瓷茶具,兼备了美感和实用性,加之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瑰宝。

一、唐朝茶文化下的陶瓷特点

1、唐代的茶文化

唐代是茶文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唐朝国力强盛,社会繁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唐朝都市中茶肆随处可见,在老百姓中饮茶之风风靡,茶事活动兴盛起来;这种全民参与到饮茶的背景,不仅使得当时的人们注重煮茶的方法,而且对陶瓷茶具非常重视。

世界上第一部阐述茶的著作《茶经》中详细记述了关于茶的采摘工具,制作茶的方法,煮茶的工具和方法,喝茶的方法等,使得茶道大行于世。同时书中还指出了“茶具乃举行茶事的必备之物”可见陶瓷茶具在当时茶事活动中的重要性;

《茶经》

2、唐朝的陶瓷茶具出现

唐朝之前并没有专门用于喝茶的工具出现,大多数都是直接使用食用碗,与吃饭所用的碗大多没有区分。到了唐朝,饮茶的盛行之风给陶瓷茶具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此同时,唐朝的陶瓷工艺迅速发展,技术的提升也为陶瓷茶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茶具是茶事活动与陶瓷工艺结合在一起的产品,因此陶瓷茶具成为了唐朝陶瓷工艺发展最主要的种类。

3、唐朝的陶瓷茶具

唐朝的陶瓷发展史上,一直有着“南青北白”的说法。这里的青和白指的是越瓯和邢瓷。其他的还有诸如黄釉、黑釉等陶瓷品种。

越瓯是越州出产的窑青瓷,是当时唐朝青瓷的最高水平。越州地处今天的浙江地区,这里出产的青瓷带有着南方的灵动风格。当时出产的窑青瓷,瓷壁较薄,底部卷且浅,在瓷器内壁常纹有莲花纹或草纹,瓷色冰清如玉,色泽滋润。

窑青瓷的特点,恰恰迎合了当时饮茶的使用。‘底部卷’是为了让人更加容易拿捏;‘底部浅’是为了让当时人们饮茶时更方便地喝掉茶汤和底部的茶末。因此,当时窑青瓷很受欢迎。

故诗有云:“越碗初盛蜀茗新,薄烟轻处搅来匀”

邢瓷即邢窑白瓷,白瓷较青瓷的诞生稍晚。当时的邢窑白瓷主要特点是光洁如雪,烧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同时白瓷还有着瓷壁厚、质地坚硬的特点;造型上简朴端庄且大气,看重实用性,体现着唐朝的开放之风。

邢窑白瓷

而邢窑白瓷因为这些特点,不仅能够显示出茶汤的颜色,而且还在保温和传热等方面性能良好故在当时享誉盛名。《乐府杂录》曾记“率以邢瓯十二,旋增减水于其中,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也”这段文字可以说明邢窑的瓷质优良。

南青北白并不影响其他品种的陶瓷茶具出现,在《茶经》中还写到:“寿州次、洪州次。”寿州和洪州当时主要生产黄釉瓷和黑釉瓷,黑瓷茶具主要出现在唐朝末年。由于这几种陶瓷茶具的颜色与茶汤不搭配以及使用起来不符合当时的茶文化风气,所以在唐朝不被重视。

唐朝国力强盛,陶瓷的审美造型因人们的饮茶方式、审美观念等发生着不同的变化,有着独特的一面。这时候陶瓷的主要造型是落落大方、精致圆润,并且充分考虑到了实用性。唐朝的茶文化及陶瓷的发展对后世有着重大影响。

二、宋朝茶文化下的陶瓷特点

1、宋朝陶瓷发展的因素

宋朝陶瓷的发展与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是密不可分的。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这促进了宋朝文化艺术的繁荣;同时宋朝经济发达,手工业发达,这些都在推动着陶瓷的发展。

斗茶

宋朝社会上的喜茶之风进入了高潮时期,斗茶盛行。斗茶是宋人对茶叶的品质优劣做出评判的一种方法。斗茶讲求茶汤纯白、着茶具没有水痕以及晚浮现。汤色能够体现制茶的技艺,茶汤纯白则表示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斗茶游戏也决定着陶瓷茶具的发展方向。

2、深色为贵的宋朝陶瓷

宋朝时期的陶瓷种类百花齐放,主要有青瓷、白瓷、黑瓷、黑釉瓷等瓷器种类。在茶文化的影响下,这时的陶瓷茶具已经不仅仅是放茶汤的工具,宋人更加注重茶具能不能衬托出茶汤的颜色。再加上斗茶游戏是视觉为主的评判方法,因此黑釉瓷在宋朝最为流行。

宋朝时期认为茶色以白色为上乘,颜色深重的黑釉瓷因而更容易衬托出茶色,有利于斗茶,所以宋人流行用黑釉瓷饮茶。宋朝独有的斗茶游戏造就了特殊的审美取向;与此同时,宋朝陶瓷烧制技术的发展,黑釉瓷也衍生出了诸如兔毫纹、鹧鸪斑纹、油滴釉、木叶釉等五花八门的纹路。

兔毫纹即在瓷器内外都有形状像兔毛的黄棕色或者铁锈色的条纹,纹路向外放射,十分优美;兔毫纹的瓷器因它的颜色与白色的茶痕对比强烈,被茶人认为是斗茶的第一选择。而宋朝流行的鹧鸪斑瓷器和油滴釉瓷器也十分独特,它们视觉冲击力强烈,五彩斑斓,也受到了茶人的垂青。

三、唐宋时期茶文化影响下陶瓷的演变

1、茶法不同而致使陶瓷造型不同

唐宋的饮茶方法并不相同,初唐时期,饮茶方式粗犷紊乱,没有手法。直至中唐时期,饮茶的方式才开始系统起来,饮茶的陶瓷茶具融入茶文化,萌芽于西晋的煎茶法开始盛行起来。煎茶法这种方式令煮好的茶水犹积雪又如百花春日秀气,故陶瓷看起来浑圆秀丽。到了宋朝时期,宋朝人流行点茶法,为了使茶筅能搅动起茶水中的乳花,使宋代陶瓷茶造型较之唐代愈加斜伸、低浅,足部窄口宽,看起来内敛许多。

饮茶的陶瓷茶具

2、茶色不同而致使陶瓷颜色不同

由于唐宋的饮茶方式不同,茶色也不同,故陶瓷的颜色选择也不尽相同。唐朝人的饮茶方式喜爱煎茶法,煮出来的茶汤呈白红之色,而宋朝人因喜爱点茶法,追求纯白至上。因此唐朝人认为青釉瓷盏与白红色的茶汤会交融出一种冰洁玉清的玉色,两者颜色和谐的相得益彰,如玉君子,十分契合当时唐朝人所追求的精神思想。而宋朝人为了看清“乳花”,纯白色的茶色更适合黑色陶瓷茶具,所以宋代人偏爱青黑色茶盏。

3、茶戏不同而致使陶瓷风格不同

古人喜爱聚会,茶文化的盛行,使得“茶会”也盛行。饮茶高雅而不失乐趣,茶会上的游戏,使得整个茶会充满了茶趣。在唐朝,人们喜欢传递茶碗轮流而饮的方式来寻乐,这种茶会被称作为“行茶”。为了方便“行茶”,茶具的尺寸相对于宋朝较大。到了宋朝,人们喜爱“斗茶”,为了能更加清晰地观察到白色茶色在陶瓷茶盏有无水痕,碗口内壁有水痕线的黑釉建盖如在当时十分流行。

4、禅宗不同而致使陶瓷审美不同

茶文化蕴含了禅宗和儒学的文化,唐宋陶瓷由此受到影响,无论是颜色还是造型,看起来都极具禅意。唐朝的饮茶风尚与僧侣有着很深的渊源,最初饮茶是作提神醒脑之物,但最后,不少僧侣通过饮茶开始感悟佛学。茶文化逐渐与禅宗挂钩,陶瓷茶具也在这样的影响下,颜色开始以素面釉色为主了,简单的造型富有禅意,从视觉上都能感受到一丝宁静。到了宋朝后,受宋代理学 “格物致知”的影响,再加之由于宋朝与日本僧侣有了来往,禅宗上的交流,陶瓷茶具以风雅作为基调,釉色温润自然,尽显淡雅。整体曲线轻柔,显得简朴而清秀。

陶瓷茶具

四、结语

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茶文化作为其重要分支并发扬光大,是与唐宋的饮茶风尚分离不开的。上到皇室,下到平民百姓,无一不表现出对茶的推崇,尤其是文人士大夫,自身所带的文化气息,丰富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饮茶的陶瓷茶具,也在茶文化的影响下,由最初简单的喝茶工具,在结合了唐宋时期的文化背景下,逐渐演变成具有审美意识的文化精神载物。

这种演变,不仅仅体现了中国陶瓷手艺的精湛,也反映当时唐宋两个朝代,各自的时代特点、人文情怀以及生活习俗。还表现出了在历史发展中,人们在审美和精神上,有了更深层次的追求。唐宋时期的饮茶风尚,虽然在现代已经没有往昔般盛行,但是这种茶文化包括陶瓷茶具的使用,已成作为一种人格修养的表现,不断传承下去。

","gnid":"951bf51262f062a25","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309","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42960d4ab7e76ed9.jpg","width":"500"},{"desc":"","height":"318","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d6cb07aba2172aa6.jpg","width":"499"},{"desc":"","height":"371","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d5cb581a040eb9ab.jpg","width":"500"},{"desc":"","height":"331","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155535f9a76c3c75.jpg","width":"500"},{"desc":"","height":"500","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20d604dccb010078.jpg","width":"500"},{"desc":"","height":"313","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0e48e4aada2b9714.jpg","width":"500"}]}],"original":0,"pat":"art_src_0,fts0,sts0","powerby":"hbase","pub_time":1681916526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05b3815292f082175020f83f3997027c","redirect":0,"rptid":"a5c6713fc1887a74","rss_ext":[],"s":"t","src":"鸿片剧制","tag":[{"clk":"kculture_1:陶瓷","k":"陶瓷","u":""},{"clk":"kculture_1:唐宋时期","k":"唐宋时期","u":""},{"clk":"kculture_1:唐朝","k":"唐朝","u":""},{"clk":"kculture_1:禅宗","k":"禅宗","u":""},{"clk":"kculture_1:茶经","k":"茶经","u":""},{"clk":"kculture_1:宋朝","k":"宋朝","u":""},{"clk":"kculture_1:饮食文化","k":"饮食文化","u":""},{"clk":"kculture_1:古代","k":"古代","u":""}],"title":"古代饮食文化:谈茶文化影响下的,唐宋陶瓷审美取向的转变

禄顷叔3053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豆:古代盛食器具) ——摘自《礼记》 【材料二】凡进食... -
水衬葛17379846683 ______[答案] 宴饮时,按身份(等级)分配食品;食具有筷子;食具有叉子;食品的摆放有一定的规定;食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规矩;饮食行为有礼仪要求.饮食之礼起到加强宗教团结,沟通社会关系的作用;周代已经形成一定的饮食礼俗;饮食礼俗体现了等级有...

禄顷叔3053古代中国的农具有什么? 把名字和用处写下来. -
水衬葛17379846683 ______ 1.风车.吹去稻谷麦类粮食的草屑瘪粒等杂质的工具.上方朝一边的出口的出杂质,下方的朝下的出口的出粮食. 2.石磨.石制的磨干粉、水糊的工具.下盘固定,上盘旋转,上盘的圆洞添原料,下盘的周围出干粉、水糊. 3.木犁.耕地的农...

禄顷叔3053饮食器具发展进程 -
水衬葛17379846683 ______ 中国古代餐具史概略 饮食器具产生于农业经济出现之后. 新石器时期:人类学会烧制陶器.陶罐的问世,也正是饮具和食具的诞生之日,它具有饮具和炊具的双重作用.以后又演化出专门的饮具和食具.此后出现陶鼎,陶豆.晚期,出现灶,...

禄顷叔3053装汤的器皿叫什么? -
水衬葛17379846683 ______ 有汤盆,汤盘,汤碗这几种装汤的器皿. 汤盆:专指用来盛放物品的钵状容器,因其形状要比钵大,故而称为汤盆. 汤盘:皿、碟或盘是浅而小的食用器具,用来盛载食物或其他饮食器具,一般是圆形的,大型碟皿较常称作盘.但在粤语等部分汉语方言,这类器皿则通称作“碟”. 汤碗(也称碗):碗作为人们日常必需的饮食器皿,碗的起源目前不可考证,不过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泥质陶制的碗,其形状与当今无多大区别,即口大底小,碗口宽而碗底窄.下有碗足,高度一般为口沿直径的二分之一,多为圆形,极少方形.不断变化的只是质料,工艺水平和装饰手段.一般用途是盛装食物.

禄顷叔3053我国古代的饮食器具的发展史 -
水衬葛17379846683 ______ 石器、土陶器、釉陶器、铜器、青铜器、漆器、银器、瓷器、这是餐具 筷子是永恒的,主要是木器构成!

禄顷叔3053古时盛载食油的器皿称为什麽 -
水衬葛17379846683 ______ 古代用外表刷了桐油不透水的竹编油篓装食油,就叫油篓.

禄顷叔3053古代酒具有哪些名称
水衬葛17379846683 ______ 盛酒器具类型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 尊、壶、区、卮、皿、鉴、斛、觥、瓮、瓿、彝. 饮酒器的种类主要有:觚、觯、角、爵、杯、舟.

禄顷叔3053中国古代陶器分为饮食器,储藏器,炊煮器,各有何特点,是如何得实用与美观相结合的? -
水衬葛17379846683 ______ 饮食器的特点是敞口;炊煮器的特点是有三足,便于架在火上烹烤,而且挪动方便;储藏器多呈球形或者半球形,以便取得最大限度的容量.

禄顷叔3053“豆”的本义指古代的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常作礼器,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 -
水衬葛17379846683 ______[选项]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禄顷叔3053最早的食器具是什么 -
水衬葛17379846683 ______ 最早的食器具应该是石器时代的陶盆,用黏土之类的烧制的,网上有很多这种石器时代的土盆和器皿.

(编辑:自媒体)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白云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