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道德经1一81章全文原文

来源:baiyundou.net   日期:2024-09-29

来源: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第六十二章》曰:“美言可以市尊。”


与人沟通交流,美好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


正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


会说话的人,既能让别人如沐春风,又能让自己处处受益。


《道德经》启迪世人,说话最大的智慧,就一个字:少。

01

少废话


《道德经·第五章》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说的话过多,就容易变成废话,甚至使自己陷入危机。


倒不如持守虚静,学会适时沉默。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又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都不多说话;


说话过多的人,往往都显得智慧不足。


多言,不等于会说话,往往言多必失、祸从口出;


不言,不等于不会说话,反而谨慎慢言、沉默是金。


不言的核心要义,并非总是故作高深、沉默不语。


而是善于把握时机,少说废话、说有用的话。


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待了三年始终默默无闻。


秦国大举进犯赵国,形势非常危急,赵王便派平原君去联楚抗秦。


为顺利完成使命,平原君决定遴选20人同去,可只有19人达到条件。

此时,毛遂主动请求,愿一同前往。


平原君不以为然地说:


“有才之人,如锥子装在口袋里,很快便能刺穿口袋显露出来。


而我一直未看到你的才华,怎么会带你同去呢?”


毛遂心平气和地说:


“我从未显露才华,是因为您从未将我当作锥子放在您的口袋里啊!”


于是,平原君便带着毛遂等人,连夜赶往楚国。


到了楚国,商谈受阻,毛遂慷慨陈词,晓之以利弊,说服了楚王。


楚国的相助,解了赵国之危。


事后,平原君感叹:


“毛遂三寸之舌,可抵百万大军,若非他主动请愿,我可就埋没这个大才了。”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毛遂沉默三年,并非无才,而是韬光养晦、等待时机。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曰:“不言而善应。”


时机不对,就要少说话,甚至不说话;


时机一到,就要紧紧抓住,善于主动回应。


不言,并非不说话,而是一旦开口,就要切中要害。


苍蝇和青蛙,不分白天黑夜地叫个不休,却没有人理睬;


雄鸡黎明一叫,震动天下,人人起床。


少废话,善沉默,才会少出差错、受人重视。

02

少许诺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曰:“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侃侃而谈、轻易许诺的人,必定经常言而无信;


总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会遭受意想不到的困难。


《道德经·第十七章》又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做人做事,若是诚信不足、失信于人,就不会有人愿意相信他、帮助他。


言必行,行必果,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


秦末人季布,一向为人仗义、言而有信,许多人都与他成了好朋友。


当时的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项羽败亡后,曾在其麾下效力的季布,被刘邦悬赏捉拿。


后来,在昔日好友冒着灭族危险的掩护下、在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的说情下,刘邦不但饶赦了他,而且还拜他为郎中。


言而有信的人,自然会得道多助;言而无信的人,往往会失道寡助。


《道德经·第八章》曰:“与善仁,言善信。”


待人,要善于仁爱无私;说话,要善于信守诺言。


要做到信守诺言也不难。


对于那些没有把握的事情,不要海吹胡侃、轻易许诺即可。


少许诺,诺必信,才会赢得信任、誉满乾坤。


03

少争辩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可信的话不一定华美,华美的话不一定可信;


善良的人不一定巧言善辩,巧言善辩的人不一定善良。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又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自吹自擂,总是涵养德行,所以容易功成名就;


不自高自大,凡事低调谦逊,所以能够长久持有。


真正睿智的人,往往是“讷于言而敏于行”,而非总是去争辩吹嘘。


据传苏轼的《艾子杂说》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个营丘人,虽不通事理,但却喜欢与人论短长。


他问艾子:“大车下和骆驼脖子上,为何要挂着铃?”


艾子答:“是为了夜晚行车的时候,提醒路人避让。”


他又问:“高塔上也挂着铃,也是为了提醒路人避让吗?”


艾子又答:“是为了不让鸟儿在塔上筑巢,避免鸟粪把塔弄脏。”


他再问:“猎人的鹞鹰尾巴下也挂着铃,也是为了不让鸟儿在鹞鹰尾巴上筑巢吗?”


艾子再答:“是为了提醒猎人,鹞鹰脚下的绳子被树枝缠住的时候,能够及时赶去解救。”


他最后问:“挽郎手中也摇着铃,也是怕缠在树枝上吗?”


艾子最后答:“挽郎给死人开路。


或许这个死人生前总喜欢与人争辩,所以摇铃让他最后再乐一下!”


可见,总是喜欢争辩吹嘘的商丘人,最后被幽默的艾子喻为死人。


看似风趣,实为受辱。


生活中,喜欢争辩吹嘘者,比比皆是。


然而真理与正道,靠的不是争辩和吹嘘,而是实践和静修。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曰:“大辩若讷。”


拥有大智慧和真知灼见的人,看起来好像很迟钝。


是因为其深知“水深流缓,人贵语迟”的道理。


这样的人,不显山不露水,不争辩不吹嘘。


说话谨慎、做事踏实,是真正的大音希声、大智若愚。


少争辩,重实修,才会明白事理、增厚美德。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少言少语则容易多得,多言多语则容易迷惑。


所以有道之人总是以“少”为说话做事的标准法则。


人活于世,说话最大的智慧,莫过于:


少废话,少出错;少许诺,少失信;少争辩,少受辱。


余生,愿你我都能少说多做、勤修口德!

","gnid":"908da32d6501be3f5","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720","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05cf7760f01f1767.jpg","width":"1080"},{"desc":"","height":"720","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6371f294ef14d40f.jpg","width":"1080"},{"desc":"","height":"720","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ddb97b6e5b35f8ac.jpg","width":"1080"},{"desc":"","height":"763","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5f0c08490b381c0c.jpg","width":"1080"}]}],"original":0,"pat":"zzc,art_src_3,fts0,sts0","powerby":"hbase","pub_time":1678489260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1722d3751b4c84a9b85e9b5d5c3c0a7a","redirect":0,"rptid":"b52fdc501cbcbfd6","rss_ext":[],"s":"t","src":"艺境","tag":[{"clk":"kculture_1:道德经","k":"道德经","u":""},{"clk":"kculture_1:季布","k":"季布","u":""},{"clk":"kculture_1:平原君","k":"平原君","u":""}],"title":"《道德经》:一个字,藏着说话最大的智慧

宋炭衫949道德经前三章新断句,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 -
宿狐闹19841945006 ______[答案] 这断句法不合适.第一章看起来不同了,其实不过是细节不同,段意却没变化.还有,“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破绽,前面一个字“名”,后边俩字“有名”,这不符合当时的写作习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与通常断句...

宋炭衫949道德经第一章最后一句是什么?
宿狐闹19841945006 ______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宋炭衫949求道德经第一章正解 -
宿狐闹19841945006 ______ 开卷1篇:第1章(代表作: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 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以行,但要知道可行之路的非一性和变线性. 名可以定,但要明白所定之名的相对性. 知无名,是认识一切的基础, 定名,才能表达万物. 故, 常脱离人为运作,去观察认识他的自然变化. 常结合实际运作,去验证对他的认识. 两者相互依存存在,是一个事物的差异表达. 多差异和多层次演化,是我们进入奇妙多彩境界的法门.

宋炭衫949道德经第一章求解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宿狐闹19841945006 ______ “道”是可以进行论述和说明的,然而本文所要专门讨论的“道”是“非常道”.“名”是可以进行命名和称呼的,然而本文所要专门讨论的“名”是“非常名”.“无名”可以认为是天地的开始,“有名”可以认为是万物的来源.所以,可以用“常无欲”的方式去观察天地万物的“妙”也就是“小”,可以用“常有欲”的方式去观察天地万物的“徼”也就是“大”.“常无欲”和“常有欲”或者说“小”和“大”其来源相同,但名称不同.这个来源可以叫做“玄”.然而,“玄”之中还有“玄”,这就是“众妙之门”:所谓“众妙”就是造成天地万物的种种最微小的因素;所谓“门”,是比喻这些种种最微小的因素所必然经过的路径.

宋炭衫949道德经写于哪一年
宿狐闹19841945006 ______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 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分为八十一章,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

宋炭衫949三十辐共一毂原文及翻译 -
宿狐闹19841945006 ______ 《道德经·第十一章》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道德经·第十一章》翻译: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宋炭衫949道德经怎么划分我知道的:“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那么81章道德经,从第一章到哪是道经?又从哪到最后一章是德经 -
宿狐闹19841945006 ______[答案]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以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有《道德经》之名

宋炭衫949问一道德经经上说:道可道,非请问这 -
宿狐闹19841945006 ______ 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

(编辑:自媒体)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白云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