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间接经验的优点与不足

来源:baiyundou.net   日期:2024-08-11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为人师长者,难免会经常给“患者”开出“批评”这剂良药,但如何让“患者”口服心服,怎样才能使忠言由“逆耳”变为“顺耳”,从而使学生乐于接受并达到预期效果呢?在此,分享一些真实的体会和想法。


一、迂回曲折式的批评

汉语的表达非常灵活,同一个意思可以用多种表达方式,可以直截了当,也可以迂回曲折:

一种说法是:“罚你打扫教室卫生”另一种说法是:“奖励你一次劳动光荣的机会”。

一种说法是:“你怎么上课时间睡觉,站起来!”另一种说法是:“为了提高你的学习效率,让你陪老师站一会儿好吗?”

一种说法是:“看你这作业乱七八糟的,再写十遍”,另一种说法是“改掉一个坏的习惯真不容易,再写几遍吧,你能行!”不同的表达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作为老师,应讲究点语言艺术。

二、幽默式的批评

具有高超艺术的教育者常常运用幽默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幽默既妙趣横生,令人发笑,又精辟入理,令人回味。

在批评过程中,使用富有哲理的故事、有趣的双关语、形象的比喻、诙谐的发音等等,使批评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学生迟到了,满以为老师要批评他,而你在门口“恭候”他时却说:“对不起,老师今天又比你来早了。”一句意外的玩笑话,也许会让学生感到更加不好意思。

学生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歪了,一边高,一边低,满以为老师会说让他注意,以后把字写正点,而你却大加赞赏他的书法富有诗意,“一行白鹭上青天……”这一幽默式的批评更能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三、先扬后抑式的批评

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采取“赞赏——批评——激励”的方式来批评教育学生。人才学家卡耐基说:“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长处表示赞赏后,再听到批评,心里往往好受得多。”

所以,首先肯定其优点,然后指出其不足,再进行激励,这样,不但学生容易接受,而且会增添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有一次,一个学生在扫完地以后,垃圾没有倒而是放在墙角边,于是,老师这样批评他:

第一步——赞扬:“今天的地面扫得很干净”

第二步——提醒:“只是还有一个地方需要再完善一下”

第三步——激励:“这是个小问题,我相信,以后不会再有了”

听完老师的话,这个学生立即把垃圾扫起来倒掉了。

四、间接提醒式的批评

有的教师在劝告学生时也注意了表扬,但习惯在后面来一个明显的转折——“但是”。

比如说:“你最近进步较快,但是,你上课不注意听讲,课后不认真复习。”结果,不仅劝告没有奏效,而且前面的表扬也被学生认为是虚情假意。

如果教师以间接提醒代替直接批评,委婉表示对学生的要求,比如说:“你最近进步较快,如果你能进一步抓好课堂听讲和课后复习两个环节,相信你的学习成绩会提高得更快。”这样,学生会更乐于接受。

五、巧下台阶式的批评

在大庭广众之下,不留情面的批评,可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僵局。此时,教师最好是“放他一马”,给学生找个台阶,帮助学生下台,化解尴尬的局面。同时不忘提出暗示或事后进行批评教育。

有一次,有个学生把一把木制米尺弄坏了,有学生报告到数学老师那里。大家对老师如何处理这件事拭目以待。这位老师向大家解释,这把米尺原来就有一道小裂缝,只是大家没发现而已,老师家里正好有一把米尺放着没用,拿来用就是了。

事后,这个学生主动找到数学老师,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自觉赔偿了一把新米尺,并逐渐改正了以前的许多缺点,从后进生转化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这种“巧下台阶,放他一马”,以退为进的方法,既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让他明白教师对他的爱、对他的希望。

留一片空白,使学生清楚自己的错误,这对帮助他矫正自己的行为,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围魏救赵式的批评

对于学生的缺点,教师可以不作正面批评,而是通过表扬其他同学来进行对比鼓励。

如:一位学生作业潦草,令其重做,也依然如故。

这时,教师找了一本字迹工整的作业给他,并对他说:“你看这本作业写得多好啊!你只要认真,我相信也能写得这样好。”自此以后,该生作业潦草的毛病居然得到了克服。

七、因人而异、声东击西式的批评

批评学生,有针对个别的,有针对全班的;有公开的、有秘密的,或大或小、或隐或显,都应因学生的个性差异、因学生犯错误时的心理而异,因学生过错的程度而异,因学生改过的积极性而异。

八、现身说法式的批评

其实,我们老师若能大胆亮出自己的底牌,多一些现身说法,多一些换位理解,遇事冷静一点,说话的语气友善一点,或许更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更易唤醒学生改正错误的勇气。

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要敢于批评,更要善于批评。总之,思想教育的最佳效果莫过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了。

本文转自| 网络

","gnid":"90d4ff5c5aa8c2e87","img_data":[{"flag":2,"img":[{"desc":"","height":"614","title":"","url":"https://p0.ssl.img.360kuai.com/t01412e49f0ed7f7772.jpg","width":"1080"}]}],"original":0,"pat":"art_src_3,otherc,fts0,sts0","powerby":"pika","pub_time":1695709020000,"pure":"","rawurl":"http://zm.news.so.com/b5929ec61466c388f6cf81c096782f26","redirect":0,"rptid":"f568314ce0ef5872","rss_ext":[],"s":"t","src":"那群妈妈","tag":[{"clk":"kbaby_1:语言艺术","k":"语言艺术","u":""}],"title":"学生乐于接受的八种批评方式,速来围观!

诸削静573学生应该以直接经验学习为主还是以间接经验学习为主,为什么?解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概念,参照前人的例子(越多越好),判断合理与否,... -
伍须赖18955508835 ______[答案] 作为学生当然 以直接经验为主我们在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亲自从实践中取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从他人那里学来的经验.直接经验由于是亲身经历的,会在大脑中形成具体生动的表象.当感官受...

诸削静573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
伍须赖18955508835 ______ 一定是客观性,因为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前提和基础就是唯物论,而唯物论讲究的就是这个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又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一定是客观性. 敬请参考.

诸削静573根据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之间关系的原理论述参加社会实践与学习书本知识的关系.考研 -
伍须赖18955508835 ______ 直接经验是人们通过实际的活动所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直接现实性;而间接经验是认识主体通过书本或其他的个人所获得的经验,受到时空的限制.但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 参加社会实践是可以帮助人们获得对客观世界得直接经验,从而进行理性思维的加工,是实践所获得的认识.学习书本知识是人们获得间接经验的途径之一,是在前人的总结上认识客观世界,具有间接性,可以弥补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的不足.

诸削静573直接经验就是感性认识,间接经验就是理性认识,错在哪里 -
伍须赖18955508835 ______ 首先,太绝对哦.其次,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并不是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希望采纳

诸削静573谈一谈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与课程的关系 -
伍须赖18955508835 ______ 你好! 直接经验是指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而获得的知识; 间接经验是指从书本或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一方面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因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只有从亲身的实践中得到的直接经验是获得的真知.但...

诸削静57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语言学定义?急求答案!!!! -
伍须赖18955508835 ______ 直接经验是指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而获得的知识; 间接经验是指从书本或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一方面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因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只有从亲身的实践中得到的直接经验是获得的真知.但是一种...

诸削静573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与感性认识的关系? -
伍须赖18955508835 ______ 直接经验是你自己亲自通过实践获得的,间接经验是别人告诉你的,比如看书得到的知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可能是感性认识也可能都是理性认识.

诸削静57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区别在于() -
伍须赖18955508835 ______ D前者是自己心神实践得到的知识,后者是从他人那里(包括从书中)得到知识

诸削静573简述戴尔“经验之塔”理论的要点及其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意义. -
伍须赖18955508835 ______ 戴尔“经验之塔”理论的要点及其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意义在于以下: (1)"塔"基的学习经验最具体,越向上越抽象.它根据不同教材和方法所提供的学习经验的具体程度将它们分类,是教师根据学生需求和能力,根据教学任务性质选择...

诸削静57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什么? -
伍须赖18955508835 ______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具体为:(1)区别:直接经验就是通过亲身实践得到的经验,如我们通过接触知道石头是坚硬的,棉花是柔软的,通过观察,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间接经验是指从他人那里得来的知识,特别是前人...

(编辑:自媒体)
关于我们 | 客户服务 | 服务条款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白云都 2024